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作品

第248章 番薯宴,君臣评价洪承畴(第2页)

  从这个标准来看,崇祯觉得单纯的从唯物史观和对人民、中华的贡献来分析,洪承畴是功大于过。

  和皇太极的约法三章: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务,同时免除三饷,又减少苏杭赋税,停征漕粮,疏请朝廷赈济边民。

  入内院佐理机务后,制定诸如袭明制,行保举,选人才,学汉语等。

  如此判断是有利于人民的。

  但从儒家思想最精华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忠君爱国、民族气节上来说,骂他是汉奸、贰臣、叛徒、领路狗等等都是轻的。

  崇祯对洪承畴那是真不错的,将精锐都交给了他。

  听闻他死了,设三坛御食十五,痛哭遥祭,这种礼遇可不是所有人都有的,可换来的是背叛。

  但他有时候在想,统帅大军征杀十数年,杀人如麻的一位儒将,真的怕死吗?

  难道他不知道他投降后,后世史书会如何的评价他,他又会背负怎么样的骂名吗?

  有人说他看出了明朝灭亡的必然,改朝换代百姓最苦,他想快速结束战争,减少百姓的苦难。

  有人说他看到了袁崇焕、熊廷弼、孙传庭等一众为了守卫大明的名将却惨死在无耻的党争和猜忌上,他无法忍受这个结局,只能投降。

  当然也真有可能是一位怕死的懦夫。

  这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他不知道,也懒得去猜。

  毕竟后世那些庄妃劝降、洪母骂畴、承畯贬兄、素月孤舟、六离门等等的历史故事都经不起推敲,漏洞极大。

  无论历史怎么样,至少目前来看,洪承畴对大明是忠心的,能力也是极为突出的,还是能用的。

  不在前线统兵,或者说调到前线去也要配一名持有秘旨、或者能有反制手段副手去。

  或者说,等以后成立军机处了,把他调到军机处任职,那都是极好的选择。

  真不行,那就直接咔嚓了,自己现在掌控的力量又不是历史的崇祯。

  环境能改变一个人,如果将未来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强加到现在,那大明现存的三十位藩王一半都得被砍了。

  公爵中成国公、魏国公投降建奴,定国公投降大顺,侯爵、伯爵中有一半跑的跑、降的降。

  那天下文人是不是都得砍了?

  他是皇帝,用人不能以主观意识判断和将未来强加到现在,就看怎么用才能将作用发挥到最大。

  “那就找来再考察一下?”

  “臣觉得可行!”

  袁可立点了点头,随后出了书房朝着外面吩咐了一声。

  片刻之后,还在后花园和众人一起喝茶的洪承畴得到了通知,在一众人的疑惑眼神中急匆匆的赶到了书房之中。

  “臣洪承畴参见陛下!”

  “见过袁阁老!”

  崇祯和袁可立两人也不说话,就那么紧紧的盯着洪承畴,书房内的气氛瞬间凝固了起来。

  上位者的气势在这一刻显露无疑,片刻之后洪承畴额头就出现了细密的汗珠。

  “洪承畴,你知道朕找你来所谓何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