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宗 作品

第474章 项家后人

。。

[]

第474章项家后人

五月底的奉化,气温并不高,剡江边的微风依旧有着一丝寒意。

卢灿竖起衬衣的立领,拢着胳膊,跟在董一平和骆兆平的身边,走上河堤。陈晓和丁一忠,一前一后打着手电筒,为几人照路。

卢灿经历的鬼市可不少,京城鬼市、羊城鬼市以及斗门鬼市,都有涉足。甬城鬼市相比这三处,又有不同:单排,摊位之间间隔甚大,稀疏绵延,在河堤右侧成一条线。

这种摆法,非常便于游客看货购买,主顾之间讨价还价,相邻摊位肯定听不见,另外,这种直排,只需要顾客走一趟,就能看完所有摊位。

鬼市规模不大,百十来米长,两三米一只气死风灯,卢灿估摸着也就三十家左右。

抵近第一只马灯时,卢灿把陈晓手中的手电要过来,在摊位上晃了一圈。

麻袋为摊布,上面摆放着五件货品。

两件上面还粘着新泥,似乎是新坑,为青铜角和角盖。

卢灿看了眼就没兴趣。

青铜角是高古时期的一种酒器,器物造型与爵相似,不同之处是口沿无柱,流变形成与爵尾相同的尖形角状。这种器型在西周中期以后就不复存在,也就是说,这两件要是真品,肯定是商代和西周早期物品。呵呵,商代和西周早期物品,在江南这种湿润的地方新出土,还能保存如此完整的器型。。。。。。

可能吗?

作假做得如此漏洞百出,自然不值得细看。

还有一件瓷盘,手电筒光线一扫而过时,呈现哑光现象,也不用细看。

精品瓷器绝大多数为玻璃光,折射光线时很漂亮、清澈。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玻璃光是高温瓷器必有的表现,而高温瓷器又往往是精品瓷器的前提。

还有一部分瓷器,会带有中性光的滋润。

中性光为偏冷光,瓷器带中性光,往往是由于釉色中的色渍过重,再加上釉色、包浆不均造成的。中性光瓷器,其实是可以细看的。

那么,有没有哑光瓷器呢?

有的!某些民窑瓷器为了省钱,釉面单薄,在使用时磨损,也会呈现哑光现象。

另一种哑光瓷器,是指瓷窑温度不够,导致釉面玻化不足,光线散射呈哑光状态。

无论是哪一种瓷器,价值都不会高。

世人常常惊叹于卢灿鉴定速度之,却不知他看过多少古董文物,积累了大量鉴定经验,仅仅光线一门,他就能在手电筒扫过的一瞬间,大致判断器物的真假和基本价值。

还有两件文玩,卢灿的目光停留了几秒,最终也放弃了。

一件是拂尘葫芦,另一件是黄铜八卦。

拂尘葫芦就是缀在道士所使用的拂尘柄部的小葫芦,黄杨木雕刻,据说有驱邪避祸之效,安装在拂尘尾部,也有纳鬼捉邪的寓意。

黄铜八卦,也是镇宅镇邪的法器。

这两件东西是真品法器,不过,价值都不是很高,要是能送到香江的风水街——九龙黄大仙祠临近的竹园街,应该还能卖点小钱。

这点利润,卢灿自然看不上。

他扭头对陈晓嘀咕两句——他看不上的,陈晓和丁一忠却能收获一笔小财。

越过这家摊位,董一平扭头看了眼留下来的陈晓,笑眯眯问道,“怎么,卢先生看中什么好东西了?”

越过这家摊位,董一平扭头看了眼留下来的陈晓,笑眯眯问道,“怎么,卢先生看中什么好东西了?”

卢灿笑着摇摇头,“我看那葫芦和八卦,应该是风水老器,让他们买下,带回香江送到风水店,能让他俩赚点茶水费。”

“卢先生还真是体恤员工啊。”骆兆平笑笑捧场。

卢灿微微一笑,手电筒已经照在第二家摊位上。

这是一家书籍摊位,布单上摆着几本破旧的线装书,以及一些零散的近现代书籍。

这家摊位得看看,毕竟,甬城地区,古籍众多。

卢灿蹲下来,伸手翻看。

第一本就是好东西——1937年“还朴精庐”整理辑录,商务书局出版的《鉴谱》。

“还朴精庐”是杭州西湖旁的西泠印社中的一栋颇为知名的建筑,最早是西泠印社创始人吴隐的办公地,这栋建筑也是吴隐的侄孙、民初企业家吴善庆,为叔爷所建。

吴隐,原名金培,字石泉、石潜,号潜泉,又号遯盫,今作遁盫音安,近代篆刻家、文化企业家,“天下第一名社”杭州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他不仅精于篆刻,还善于经商,其经营的“潜泉印泥”及其印谱、书画出版至今仍为文化人士所钟爱。吴昌硕为这个企业亲写招牌,并选定深玫瑰红的色调,又赐予“美丽殊砂印泥”的好名字。

吴隐很有钱,西泠印社内过半的建筑,都是他和他的家族捐建,因而也有“创社四英之财神爷”的称呼——创社四英为叶品三、吴隐、丁辅之、王福庵四人。

此人在印存、印谱、鉴谱方面的研究,非常深入,先后印行古铜、古砖、古陶、古泉等印存,又汇辑《遯盫音盾安印存》丛书二十五种、《印汇》一百五十二册等,为整理和推广中国印鉴文化,做出卓越贡献。

不过,眼前这本《鉴谱》所标明的“还朴精庐”并不代指吴隐,因为1937年的时候,吴隐已经去世十五周年。

之所以用“还朴精庐”,卢灿估计,这本《鉴谱》的辑录工作,就在还朴精庐中完成,还参考了大量吴隐之前的作品资料。再进一步推测,也有可能是负责此书辑录整理工作的叶品三等人,对故友的一种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