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宗 作品

第1003章 蛇蝎心肠


    第1003章蛇蝎心肠




    从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前十年,堪称东洋报纸传媒的黄金期。




    以1985年为例,右派倾向的《读卖新闻》和偏左立场的《朝日新闻》,单日发行量通常都在千万份以上,前者稍稍占优;单日发行量超过五百万份的还有《每日新闻》《日经新闻》《中日新闻》;日发行量在三百万份上下的有《产经新闻》和《东京体育报》。




    1985年东洋总人口也就1.2亿,全国单日报纸最高销售量为3.45亿份,发生在广场协定签署的第二天。那一天,均算下来,全国所有人无论老幼,接近人手三份!而去年北美的单日最高报纸发行量发生在1985年7月,也就是大统领手术的第二天,为3.12亿份。




    两者差了三千多万份。




    除了发行数据无法统计的中印两国,东洋绝对是此时报纸发行的第一大国。




    赫斯特集团以报纸发行起家,目前北美最大的报刊发行集团之一,又怎会对世界第一报刊市场不眼红?早十年前,他们就打过东洋的主意,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切入点。




    因此,威廉三世很希望能通过这次与时尚集团的合作,将触手伸入东洋市场。




    时尚集团同样打过东洋市场的主意,结局嘛......不算好。




    两家在东洋的遭遇都差不多——杂志刊物还能插一手,报纸及电视台想都别想。




    即便是从上层撕开口子也没用,那些掌控媒体的财阀非常擅长裹挟所谓的基层民意,弄得执政当局灰头土脸,最后不得不黯然收场。




    这是有先例的,威廉三世就是亲历者和参与者。




    大家既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威廉三世也就无所谓隐瞒,聊了聊这件十多年前的陈年往事。




    当时掌控赫斯特集团的还是威廉三世的父亲小威廉。




    小威廉早在五十年代就发现东洋的“铅字崇拜”现象——这是一种对文人非常尊崇以及对刊印出来的文字非常信奉的文化现象。




    这种现象非常有利于报刊发行及销售。




    正是基于此,小威廉对东洋报纸市场非常看好,在他执掌赫斯特报团期间,多次走访东洋,试图掌控一两家东洋报刊发行集团。




    最好的机会出现在七十年代,对象是富士电视台。




    富士电视台是1959年东洋邮政省批准广播的第三家民营商业综合电视网,幕后股东为富士财阀的继承人富士哲矢、富士产经新闻集团,以及东宝、松竹、大映等电影公司系等。




    进入七十年代之后,由于富士财阀的改组以及富士银行在石油投资方面的失败,造成富士产经新闻集团的“大失血”,不得不从富士电视台抽血反哺总部。




    富士电视台陷入困境,被迫裁撤制作部,以低成本娱乐综艺和外购批片勉强维持。




    小威廉认为进入东京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向富士银行抛出两个合作方案:其一是直接注资富士产经新闻,以800亿日元换取富士产经11.3%的股份;第二是以640亿日元换取富士电视台融资扩股,如果融资成功,大约能占据17%左右的股份,成为富士电视台第二大股东。




    这是1974年的事,赫斯特报团的价格,可以说给得非常优惠,很有诚意。




    东洋邮政省和富士电视台同意了第二条合作方案。




    就在小威廉兴高采烈认为赫斯特报团涉足东洋报业市场已经成功时,意外出现。




    这原本是两家企业你情我愿的事情,可是,另外三家电视台不愿意看到富士电视台“死里逃生”,或者说出于对国内传媒产业垄断的需要,他们通过各种媒体,频频对国民放话,这是“媚美行为”,会让东洋媒体的屁股坐歪了——没错,在外人看来东洋一直在媚美,但东洋国内提及“媚美”话题,总会引来大批国民的反感。




    事情被曝后,富士电视台的形象瞬间垮塌,收视占比急剧下挫,台内节目制作人员也大批离职,造成巨大的生存危机,连通过此项协议的邮政省,都被骂的狗血淋头。




    前后拉扯了将近半年,富士电视台还是迫于压力,中止与赫斯特报团的合作。




    不仅如此,在这一事件之后不久,东洋放送协会出台更为严苛的《放送法》——外资进入东洋传媒股份超过5%必须进行全国公告,超过20%,报纸及电视台会被吊销营业许可。




    这一放送法的出炉,几乎将外资进入东洋传媒市场的希望,一刀切断。




    也因此,没能进入东洋报业市场,成为小威廉的终身遗憾。




    威廉三世刚才将“电视联盟东洋市场开拓”作为第二个条件提给时尚集团,其实也只是试探——万一卢灿莽一下,答应了呢?那他与时尚集团的合作,就能充分掌握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