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不语 作品

第五百九十八章 回不去了(第2页)

    陈宽道:“未有。眼下朝中倒是在议论……就蔡国公几日未曾露面之事。”

    朱祐樘手里拿着笔,继续蘸朱砂墨道:“秉宽去给朕办一件事,未来多日都不会回京,连朕都不着急,那些人那么在意作何?难不成他们比朕还想念秉宽吗?”

    陈宽很想问,您到底派那位张先生干嘛去了?

    但陈宽现在非常小心,丝毫不敢跟皇帝有任何步调上的不一致,哪怕是问个非分的问题,他都觉得是一种罪过。

    “算算日子,他也快到了,说起来他不在京,朕偶尔烦闷的时候,想找人说话话都不行。”朱祐樘笔又放下来。

    人也没之前那么有动力,好像一时间就开始懈怠了。

    陈宽道:“陛下您应该多歇息,最近听说朝中不少臣子得了风寒,他们都在府上养病。”

    “是说谢于乔吗?”朱祐樘道,“朕知道,他根本没病,只是故意躲着朕罢了。朕本没打算对他怎样,只是想知道他们内阁到底想做什么。眼下他这么回避,这说明内阁对秉宽的人出手还远没有结束,有些事他们是-->>
                                         
在暗地里谋划而已。”

    陈宽听了也很心惊。

    内阁明明是皇帝以前最倚重的衙门,相当于皇帝的顾问,甚至是大明的宰相了。

    现在君臣都不和睦到这种程度了?互相猜忌不说,甚至还各自有自己的算盘,角力起来?

    “陛下……”

    “你不用说什么,朕其实知道,他们并不想秉宽跟英国公之间关系多融洽,朕本也没有让他们融洽的意思,只是有人故意挑唆做局,就未免太过于刻意,就算是秉宽挤压了英国公等旧勋在朝的位置,可这一切都是为国为民,且也并非秉宽的本意,只是朕的意愿罢了。”

    朱祐樘一甩袖道,“想装病,就让他继续病着。内阁也不怕缺人,朕已经想过,似乎也到了秉宽可以入阁的时候。”

    陈宽听了之后更加心惊。

    原来皇帝已经有了撤换内阁铁三角的计划。

    让程敏政入阁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是张周入阁,很可能再下一步,才是王鏊等人入阁。

    因为有可能入阁的人,似乎只有程敏政是值得“牺牲”的,为了给张周让位置,之前皇帝都没主张让王鏊入阁,也能看出端倪,旁的人都应该是为张周入阁做好铺垫。

    “但现在也有上听处,秉宽是否入阁,好像也没那么紧要了。只是靠内阁一处来出谋划策,朕觉得也的确是缺了什么,奈何世人对阁老还是更加认可,有时候也是朕不得不让秉宽身兼两处的差事。”

    皇帝的意思更加明白。

    本来入阁不入阁都行,张秉宽已经是朕最重要的顾问幕僚。

    奈何文臣不认可上听处,那朕只能让他先当上听处大臣,再当阁老,如此别人就不会从规则上反对什么。

    ……

    ……

    李东阳都没顾得上回去休息,而是径直去了吏部衙门,见到了正在喝茶的马文升。

    连李东阳都惊讶于马文升的韬光养晦,在李东阳看来,好像眼前的马文升的确是失去了锐气。

    “宾之,我倒不觉得,张秉宽会亲自领兵,他有好日子不过,为何要主动请缨呢?这一战,能给他带来多大的好处?”

    马文升算是从人情上分析了张周不会上战场。

    无利可图,上战场有什么意义?离开京师,等于是离开了皇帝,只会给政敌攻击他带来机会。

    除非是这次从蓟州出兵,会给张周带来天大的好处,不然这一战对张周来说,更适合当背后的谋划者。

    李东阳道:“最初我也是这么跟于乔说的,可眼下张秉宽的确好像是不在京,你说他能做什么?只是为了造船修港口?大明的海疆就算再不安稳,对他能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他废寝忘食?”

    马文升笑而不语。

    只是给李东阳添了茶水,继续闭目养神一般,好似在是思索,但更好像是在自得其乐。

    李东阳问道:“莫非马部堂你不赞同?”

    马文升笑了笑,摇头道:“没法确证的事情,也不是说赞同还是反对,便想那出海之事,一次就能给大明带来百万两银子以上的收成,陛下对此可说是热心非常,再安排几次出海,也不是不可能。由他亲自督办,很稀奇吗?”

    李东阳道:“只带回银子,又带不回外来的物产,有何用呢?”

    “这也不一定啊宾之。”马文升道,“不是说还有什么新作物,来年开春就要播种?这个张秉宽的野心可是不小,你从来见过哪个臣子会如他这般,为了一件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如此热忱以至于到忘我的境地?”

    李东阳想了想,摇摇头,他的确想不出历史上有哪个能人会像张周这么扯淡。

    在海疆平稳的时-->>
                                         
候,极力推崇要造船出海。

    一介文臣,居然靠的是天文星相占卜这些扬名立万,甚至打仗都可以靠堪舆玄空……真就跟半仙一样了。

    现在更是连大明百姓数千年来延续下来的农作物,都要改变耕作方式,这不是牛人,而纯粹是不可思议,在传统儒家文化熏陶之下的文人,以其之保守,是完全接受不了这种人的。

    李东阳道:“那万一,他真的是从蓟镇带兵出征了呢?”

    “带就带了吧。”马文升也显得意兴阑珊,“朝中这几年下来,对他的参劾也不少,陛下现在似乎都懒得在意,陛下要的,张秉宽都能给,如今大抵也算是国泰民安,他除了有些不务正业之外,我也没瞧出他做出什么祸国殃民的事情,先静观其变吧。”

    好像连马文升都懒惰了。

    斗不过张周。

    皇帝无条件支持,连民间声望都日隆,光靠文臣的反对和排挤,好像屁用都没有。

    “他出兵了,一定能取胜吗?”李东阳严肃问道。

    马文升自然听出,李东阳这是有在背后给张周使绊的意思,他道:“宾之,有些事,想想就行了,适可而止吧。张秉宽到底也是大明武人的希望,没必要将他们的希望戳破。各地都还在等着新政改革,能带来长久的安定,若是变了,换成往日那光景,谁也难保能接受。一切都回不去了,看淡为好。”(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