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不语 作品

第六百二十二章 没有你,哪有他们的今天?(第2页)

    可问题是,身为君王的人,不应该脚踏实地,认为人事是由算谋等构成?还能把什么事都归于老天?

    “本来朕还担心,提你为吏部尚书之事,朝中或有人反对,现在看来不用了,莫说你做个吏部尚书,就算是入阁,执掌上听处、阁部,又能怎样?大明这么多年以来,总算看到一些希望,朕难道不把握,还要听那些迂腐的人,不断给朕出馊主意吗?”

    朱祐樘说着,提起笔道:“朕要给你嘉奖,还要给知节、懋仁嘉奖,各升一爵。”

    陈宽急忙提醒道:“陛下,爵位之事,应慎重。再说,蔡国公这边已经是……”

    都是国公了,也不分什么一等公、二等公的,你说要晋爵,那就只能往外姓王加封了,但以张周现在的功绩,好像还达不到那么牛逼的地步,就算是开国元勋,也都只是封国公,死后追封郡王的。

    张周的功劳,还能比那些开国元勋更高吗?

    朱祐樘道:“你是不是想跟朕说,如果朕继续加封秉宽,朝中人又会有各种非议?让他们说去!秉宽有识人之明,朕也要敢于用人,如果有功不赏的话,朕何以立足于天下?”

    “陛下-->>
                                         
。”张周赶紧道,“臣所做之事,都乃份内,并无贪功之想法。再说此战的确乃是由前线将士所取得,如此恶劣之天气,他们仍旧能在冰天雪地中取得大捷,臣认为更应嘉奖他们。”

    “秉宽啊……”

    朱祐樘似乎又有些不太高兴了。

    朕给你嘉奖,也是冒着天下人反对风险的,你还这么客气干嘛?

    但其实朱祐樘也理解张周的心思,现在张周已经是别人眼中的佞臣了,那当国公还是当郡王,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仍旧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光有个封号,让他不容于他人,也不容于历史,这似乎也不是什么好事。

    “陛下,臣还认为,应当即刻下令,由蓟州派兵北上,协同安边侯和京山伯领兵撤回,鞑靼人部族众多,且此番他们损失巨大,若是他们要鱼死网破的话,只怕我大明将士还是会遇到一些麻烦的。”

    “嗯,有道理,马上下旨!”

    朱祐樘也是当机立断。

    之前不知道朱凤和崔元的消息,现在知道了,当然要做点什么。

    或许本身二人带兵回撤,并不需要援助,但现在有了功劳,那就需要先保住这功劳,不能让他们的功劳,因为之后跟鞑靼人的纠缠而失去,变成“功过相抵”之类的情况。

    现在二人可是香饽饽了。

    连大明边关的政策,都可以往二人那边倾斜。

    “秉宽,既然你回京了,这个冬天,你就要好好谋划一下,不能让鞑靼人的日子太好过,如此到来年开春之后,正是他们人困马乏疲敝交加时,朕与你一举将其荡平。”

    朱祐樘仍旧不忘之前的理想。

    也是他觉得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想要趁着还算是年轻力壮时,去取得一种近乎天马行空般的理想。

    张周道:“臣自当会谋划,只是今年入冬之后,各路出兵不易,就看如何能让鞑靼人产生内乱。”

    “是。”朱祐樘点头道,“还是你有先见之明,先去跟朵颜三卫谈了收拢之事,眼下他们估计也是在庆幸中,这要是在此战之后,才决定归顺大明,那时大明会连他们一起收拾。现在只要他们能站对立场,那他们还有得补救。”

    连张周都发现了。

    皇帝现在也把他当成神,他的任何决定,皇帝、大臣,无论是对他友善的,或者是敌对的,都会把他往神机妙算的方向去想。

    这就好像,你一旦有本事了,哪怕是你放个屁,也是比别人香。

    ……

    ……

    天逐渐亮了。

    宫门开启之后,张周打着哈欠从宫里出门,皇帝怕张周乘坐马车太颠簸,直接给安排了轿子,让张周在轿子上就可以先睡一会。

    八抬的轿子,张周坐在上面就能感觉到四平八稳。

    一路到了自己的府宅,早就有人给打开门,宽大的院门,甚至轿子都能抬进去,但张周没让人这么做,他还是从轿子上下来,步行进院子。

    家里已经在列队等候他的归来。

    但张周眼下所想的,仅仅是好好睡一觉,随即便安排给布置好睡榻,心里也没什么杂念,人还没到床榻上,就已经闭眼休息,之后便昏天暗地,好像世间所有事情都与他无关了。

    就在张周睡大觉的时候,西北取得大捷的消息,通过张周自家创办的邸报,在第一时间传到京师内街知巷闻。

    不再通过公廨衙门的传播,而直接走民间途径,甚至很多大臣在得知消息后也显得茫然,一个个都觉得不可能……就算是取得捷报,那也应该是从上面传达下来,而不是从民间小道消息而来,那只能说明……有人在背后吹捧张周。

    知道张周回京了,就说一些不切实际的谣-->>
                                         
言,让人以为他张周很牛逼,但回头会发现就是子虚乌有,且因为张周并没有亲自去传言,这件事还追究不到张周身上,不少无知群众还会把张周当成神明看待,就算怎么去辟谣都没用。

    不过还是会有人,去兵部等衙门打听一下消息。

    但随着都督府内,也将捷报的消息传开,大臣在接近中午时,已经近乎能确定,这件事基本属实。

    “陛下也没上朝啊。”

    内阁值房。

    程敏政好似打趣一般,对他的两个同僚,刘健和李东阳说道。

    言外之意,好像皇帝遇到这种喜事,应该到朝上好好显摆一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继续称病不出。

    李东阳道:“那是否此事还有值得商榷之处?”

    程敏政笑道:“朱知节和崔懋仁,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好歹也不敢冒这么大的军功,若说有商榷的地方,那就是他们还没回来,之后的战事也不一定。即便如此,他们以后在都督府里,怕是跟旁人也不一样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