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的野望 作品

第五十章 哥舒翰渊(传·二)


  门阀。

  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

  从汉代开始,至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累世公卿,经学世家、豪强世族,地主阶层把持着政治中心,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典型门阀制度。

  这种制度,在东晋达到鼎盛。

  这种制度从确立,直到隋唐,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另外说下,寒门,亦是门阀,指没落的士族与大族。

  并非我们认知的庶民阶级。

  只是如今,衰落了而已.......

  但说白了,寒门也是门。

  即便没落,也并非什么平头老百姓,可以相比的。

  至于哥舒,一个汉化的异族,又是举家逃难而来,又是如何能做得淮泗派的首领呢?

  这就不得不说淮泗派的由来。

  最早的淮泗集团,是指三国时期,跟随孙策进入江东的江北势力。

  孙吴政权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对早期跟随起家的淮泗集团与本地江东士族之间的权力配置有所侧重,但是随着三国鼎足之势已成,北伐难以突破,东吴政权内部的权力配置不能不朝着有利于江东士族的方向发展。

  作为淮泗集团背后靠山,孙策的弟弟孙权,不愿看到江东士族过度坐大,便利用各种机会打压江东士族的崛起。

  尽管孙权在位时尚能凭借权威把握好淮泗集团与江东士族之间的权力平衡,安抚江东士族的不满情绪,但是,随着西晋大军南下江东之际,江东士族并没有作坚决的抵抗,而是选择躺平。

  由于远离权力中心,这淮泗集团和江东士族则逐渐衰弱成‘寒门’,直到西晋灭亡。

  到了南北朝时期,华夏神州进入了南北分裂、对峙的阶段。

  随着北方被胡族沦陷,大批士族门阀随着东晋迁徙至江北淮南之地,又开拓闽、越、平俚洞,破牂柯,到539年共有一百零七个州。

  东晋灭亡后,淮泗之人,又经历了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四个朝代。

  然而,这些原吴地显贵士族,都没能实现昔日辉煌。

  作为华夏神州最为混乱和黑暗乱的时代,大豪族尚且是朝不保夕,更何况是小豪族,为了生存,也为了宗族的延续。

  原外戚、老淮泗集团后人、江东本土士族以及宗室私下商议,将淮泗集团分作三部,奔波于西魏、东魏、南陈三个大势力之间。

  这在现在看来,并非是多么高明的手段,

  无非就是商人们奉行的——永远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正常操作。

  然而,在那个各大家族,都抱团取暖的时代。

  这一策略,可谓是乱世中的无奈之举,但也是最管用的生存法则。

  而当时,无论军事、经济,还是人口的西魏,皆不如北面的死敌东魏。

  于是,那个西魏的实际掌权人——宇文泰便接纳了这些外来之人,并极力联盟拉拢,再将其中有真才实学的年轻人,与原六镇鲜卑贵族之间通婚联姻,以提高他们的地位。

  数年后,这些淮泗年轻人在西魏混得风生水起,逐渐进入权力中心,甚至位列三公九卿。

  从此以后,在西魏,没有任何人,再敢看不起他们的这一支势力。

  当然,这些淮泗精英们,也不是在宇文家吃白饭的。

  他们逐渐开始召集,散落在外的族人,并公开全力支持宇文家,给予宇文泰兵马,钱粮,人才。

  当然,也少不了打压朝中的元老势力,并在机关中枢内,安插了本家族的子侄子弟。

  面对这一股外来势力,

  有的门阀选择妥协,主动示好。

  有不服的,就被淮泗集团以各种理由铲除,打压。

  随着淮泗集团逐渐变强,且家族子弟中,不断出现有学识的高官及有战功的武将。

  终于,成为西魏第二大门阀。

  甚至,有隐隐叫板第一大家族——陇川集团的声音

  这其中,又以陇川集团的老大——陇西李氏实力最强,为淮泗派之首敌

  这个陇西李氏可不一般,前面介绍过,乃上千年的刀兵家族,是著名的武家集团。

  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弘农杨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太原温氏。

  华夏十大家族,陇西李氏排在首位。

  在秦汉时期,李氏族人便长期肩负着护卫边疆,抵御匈奴的重任,世代出将入相,地位尊崇,把持政权,甚至一度与皇权分庭抗礼。

  而反观宇文泰与淮泗集团:

  一方是郁郁不得志的没落士族,

  一方是出生六镇流民,地位卑微的汉化鲜卑人。

  一个是江东原始势力,却保不住江淮之地的寒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