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要高悬 作品

第139章 招,招,招,工匠有多少要多少


  抄家杀人的事,赵与芮在绍兴和梁成大一起干过。

  当时情况特殊,给对方按了个通敌国的大罪,这个可以调动地方弓兵先射杀。

  但如果贪墨也杀,这就不合规矩了。

  “我自有打算,你们放心做事,自己不要贪就行。”赵与芮说罢,转头看看全保长。

  全保长立刻挺了挺胸:“与芮你放心,舅舅不会丢你的脸。”

  他从一个保长,跟着赵与芮一步步做到承务郎,也有了官身,全保长这么聪明的人,怎么会犯错。

  从市舶司出来往南,众人继续往庆元府船场去。

  沿路可以看到好多百姓和工匠在干活,市舶司的旧房子都要修缮,前期投入还是挺大的。

  自赵与芮到了定海县,到处用人用钱,极大的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定海县四周其他县府百姓也纷纷前来打工,寻活,定海县俨然成为庆元府目前最活跃的县城。

  大概一刻钟后,众人远远看到前面排着好多人。

  这边就是庆元府船场,船场目前在召人,所以庆元府境内外很多百姓工匠正在陆续前来,已经召了一個多月,开始是在徐元手上,然后全保长接手,刚开始也没什么人来,后来宣传出去,来的人就越来越多。

  赵与芮进去后,原船场负责人,将作监主簿徐元立刻带着人过来拜见。

  前面说过,南宋官方船场采用军事编制,原负责人为将作监主簿徐元,下面分工役(工匠),由两个都吏负责,另有兵级(兵卒)由两个都头负责。

  赵与芮刚到定海县,就召见了徐元,得知了庆元府船场的整个情况。

  船场官员就徐元一人,徐元是将作监,熟稔土木和船匠工艺,精于木刻雕镂和漆艺,对船体结构的制作和勘查了然于胸,等于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另有两个都吏,两个都头为重要管理,船场有工役三百六十多人,兵级五百七十多人,总人数九百三十多(都是全造船的工匠),年造大小船只一百多艘,而巅峰期是三百多船,加上民间船场约五百艘。

  现在造的少的原因,主要是经费不够,工役和兵级的俸禄都勉强,打造船也不用心,自然就慢了。

  同期的泉州,巅峰期年造大小船三千多艘,远远超过庆元府。(双方都官民加起来算)

  另外在庆元府边上的瑞安(温州),在高宗时,以船场一千多人,年造三百四十艘,后两浙转运副使公使徐康国,请旨:“今欲除选留监官一员并兵级一百人在场应付打造外,其余官兵并行裁减”。经过裁人后,只留了一百多人,年造船还有几十艘。

  赵与芮一听,这近千人年造几百艘,平均三天一艘?这怎么造的?

  然后再听下去才知道,南宋造船也有点流水线的作法,并不是一艘造好再造另一艘,这个龙骨建好了,就可能再建下个龙骨,前一艘继续凉着,然后逐步铺装。

  而且除了这九百多工匠外,工匠们的家人都会参与到造船中,整个船场约有三四千人在,另外在忙的时候,还会征招外面民匠,所以没计入本级人数中。

  很多工匠的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帮忙,长大后也可能成为工匠。

  按真实历史纪录,正常情况下,南宋船厂每两百工匠(户),日均造一艘。小船更快,大船稍慢。

  但这样的工匠数,在赵与芮眼中还是不够的。

  招人,招人,赵与芮先是决定大力招人扩建,然后帮全保长买了个承务郎,成为船场新的船场监官

  但全保长不懂这行,赵与芮又帮徐元升为将作监丞,成为从六品,但不去将作监,以调庆元府名义,留在船场办事。

  简单说,以后全保长负责管理,徐元负责技术监督。

  徐元官升了从六品,事情还少了,自然满意。

  这段时间,徐元负责在这里招人,同时扩建宿舍,还按赵与芮的要求,把整个船场圈起来,建以围墙,这项工程又是巨大,估计得大半年到一年时间。

  徐元不但招工匠,还招学徒和工人(都是按赵与芮要求来,主要是匠户有限,可以强征,但工人无法强征)

  前面说过,官方船场忙的时候,可以强征地方匠户,官方要提供吃住和钱,开销非常大。

  而地方匠户如果有钱,可以出钱拒绝强征。

  徐元按赵与芮的要求,采用强征和增加福利两种方式,开始很多匠户抗拒,不过看到福利之后,大家开始踊跃报名,不但庆元府的匠户,连其他地方,庆元府以外都有匠户陆续闻迅而来。

  此时官方工钱,每天是两百文(会子),月六贯,折铜钱为两贯,按说价钱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