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木 作品

第197章 高丽使臣来了(第2页)

    各个坊间的那些茅房,他们愿意卖给我燕王府最好,要是不愿,那你便带人去购买房屋,或是寻找可以修建茅房的空地,每个坊间必须有两个茅房,一个女人专用茅房,一个男人专用茅房,每个茅房内……



    茅房建起之后,需专门有人去看管,这些茅房下面的粪水,可以卖给那些种田的大户人家,也可运到农场去……



    另外,每个坊间也必须有一处倾倒垃圾的池子,或是大车,如此可让街道干净起来。



    而且,百姓们倾倒的垃圾可收集起来,用来闷成肥料……”



    “是,郭长史!”



    金忠无奈应道。



    想了想,郭安又问:“工坊内的水泥可够?”



    金忠连忙回道:“回郭长史,工坊的水泥约莫够了!”



    郭安微微点头:“还有,这些茅房建成之后,书院周围的空地上,还要建造宅院。



    要是水泥不够,便征调工匠,又或是雇佣百姓们,不用省钱……”



    金忠连忙应道:“小人明白!”



    “嗯!”



    郭安满意的点了点头,便让金忠退下。



    很快,北平府内便有了反应。



    先是蒙古人患病之事,传了出来。



    引得整个北平府的百姓们,都是人心惶惶。



    布政使司与按察使司都派人前来过问。



    郭安解释了一番,整个北平府内上上下下才暂且安稳住。



    随后几日,燕王府要在北平府城内的各个坊间大肆建造茅房之事,又传开了。



    同时,还有一些流言传开。



    “燕王殿下觉得秽气易使人患病,便要花十数万两银子,大力洁净北平府街道!”



    “燕王殿下觉得北平府城内太污秽肮脏了,不仅要建茅房,还要建造专门倾倒垃圾的池子,不准百姓们肆意往街道上扔垃圾赃物……”



    “燕王殿下要让北平府城都洁净起来,凡是敢污秽街坊者,必然要重罚!”



    “清还坊的蒙古人,就因为不好好洁净房屋住所,结果被燕王殿下当众打板子!”



    “殿下罚没蒙古人钱财!”



    “殿下责罚蒙古人集体去洗澡……殿下责罚蒙古人……”



    ……



    不到半个月的时日,北平府的事情,也传进了京师老朱的耳中。



    老朱看着手中锦衣卫与巡察御史上奏的奏章,眼中满是欣慰之色。



    “标儿,老四终于懂事了!不再只顾着让府上之人当商贾赚钱,也开始关注起他藩国内百姓们起居生活小事了啊!”



    日渐肥胖的朱标脸上也露出一丝笑意,“这些都是爹教诲之功!”



    老朱轻轻一笑,随即想起什么,眼中又满是愤怒。



    “老二与老三那几个混账东西,还是那般暴虐折腾百姓吗?”



    朱标连忙说道:“爹息怒,经过父皇的申饬,老二老三他们也都意识到错误,收敛了许多。”



    老朱愤愤道:“这几个混账东西,咱便是从一个放牛娃造反,坐上的皇位。现如今,他们竟然还学暴元那般,要是再不收敛,总有一日,他们会吃到苦头!”



    朱标道:“爹放心,等孩儿回去后,便再给老二老三写上一封书信,好好教诲他们一番。”



    “嗯!”



    老朱微微点头。



    “高丽国的使臣下次什么来?”



    朱标回道:“回爹的话,按照日子来算,也就这几天了。”



    老朱道:“等高丽使臣来了,狠狠责骂他们一番,如此不讲信用,竟敢欠我大明亲王的钱财?



    到时候,记得提醒咱,咱还要给那高丽王下旨,狠狠的责骂他们,一群狼心狗肺的东西……



    要是不听话,咱就让汤和将那些倭寇都赶到他们高丽国去……



    将他们狠狠的祸害一番!”



    “……”



    朱标一脸无奈。



    他这位爹有时候对那些外藩小国十分忍耐,但有时候有些特别小气。



    希望高丽国识趣一些吧,二十一万两银子,再加上利息,至少二十五万两银子了!



    这么多银子,你们第一年都敢耍无赖?



    朱标算一些日子还是十分准确的,果然才刚刚过了十日,高丽国使臣便来到了京师。



    只是,高丽国使臣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换了主使,并不是之前那个。



    但是,老朱在接见之时,仍是狠狠大骂了数十句,差点将那使臣吓哭,害怕老朱将他们给流放到琼海去。



    连忙哭诉了一刻钟,又做了一番保证后,老朱才放过他们。



    又在北平府待了几日,高丽使臣便急急忙忙的往北平府而去。



    “殿下,高丽国使臣来了?”



    燕王府,郭安在收到消息之后,便一脸好奇的寻到朱棣。



    “嗯!”



    朱棣微微点头。



    郭安又问道:“殿下,不知那高丽使臣可带来钱财!”



    朱棣脸色一冷,“咱听说那高丽使臣在奉天殿当众哭诉高丽有多惨,要不是知道高丽国还欠咱那么多钱,父皇都忍不住要给多赏些钱财给他们了!”



    “……”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