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子与梨 作品

第三百四十五章 回赠

先生摇摇头说不然。

 过去伶行的规矩,戏台最不值钱的角儿就是这种翻跟头的,一般都是初入行的小武生新上台,资历浅,也开不了口,所以就从翻跟头干起,和观众混个脸熟。

 翻的花团锦簇,热火朝天,却没啥嚼劲,在戏台上,只是噼里啪啦演个热闹而已。

 想看武术,可以去京城大栅栏,想看杂耍,不如去沧洲吴桥。

 多的是人玩花拳绣腿,干额头顶碗,胸口碎大石的活计,省着点花几枚铜钱就能能看一整天。

 先生从荷包里摸出两块银元,轻轻一磕,发出了一声轻鸣,放在了面前的桌子上。

 “那十六个跟头,这份卖力气的辛苦,倒是值这样的两块大洋,却也仅此苦劳而已,想要赢得好声满堂,且有得熬着呢。”

 那时曹轩对戏园里的门门道道无甚了解。

 却也被老师的勾起了兴致。

 梨园和书画一样,也是那收入贫富差距大的匪夷所思的行业。

 他在报上依稀看到过类似的描述,老师那两块大洋的比喻,还是往多了说的。

 这种翻跟头的小武生熬到能出名开腔唱戏前。

 往往一个月只能拿半块大洋,多的也不过是一块大洋的薪水,比最末等拉琴的琴师都不如。

 就这,还要谢谢那些梨园里的那些台柱子们。

 因为这一块、半块的大洋的活,是人家前辈赏给你吃饭的,不是你挣来的,要靠你卖门票,班子里大家就全都喝西北风,给饿死了。

 而一代宗师梅兰芳梅老板,早在二十年前的时候,戏班就给他开过2000块大洋的天价薪水。

 注意。

 是2000块银大洋每个月,而不是每年。

 梅老板甚至一度在报纸上博得了一个“梅半城”的称呼。

 这次南方画派开纪念展,请恰好在沪上演出的桐馨社来表演,

 一次演出,仅戏班出场费,不算打赏,南方书画协会就是上千块大洋泼水似的撒了出去,还是人家杨小楼给面子,才愿意来演。

 名角儿和普通戏子的待遇差距,如同天堑云泥之别。

 “就算翻跟头没什么门道好了。可他杨小楼不过晃悠几步路,脸不红,气不喘,汗都没出,就能拿普通小孩儿几百倍的收入。他那几步路,真有别人翻的跟头,几百倍那么好?”

 年轻的曹轩斜着眼看着戏台上的人影交错,语气中依旧有些揶揄。

 啪!

 “什么叫他杨小楼!没教养,叫杨老板,杨先生。”

 他又被先生毫不客气的用折扇敲了一下额头。

 “怎么不服?就许这满座的高朋,不少卖一幅画,写一幅字,是潘家园琉璃厂那边卖书画,替人写信,代笔写对联的落魄书生的润笔费几十倍,上百倍,就不允许人家从小辛辛苦苦练嗓子,踏踏实实唱戏,唱出名堂,熬出头来,挣大钱?”

 先生依旧笑眯眯的看着曹轩,只是老人的语气中,同样有些揶揄讽刺的意味。

 “小轩,这个道理不太对吧,为师怎么不知道,何时你长了一双狗眼睛啦。”

 “呃……不一样的。”

 曹轩神色依旧有些倨傲。

 他大概知道说出来,又少不了头上挨扇子敲,这才强行把已经到了嗓子边的“一个是清贵文人,一个是卖唱戏子”的论调憋回了肚子里。

 “有什么不一样,你看戏时心沉不下去,所以你看不明白杨老板的好。”

 先生两根手指点在茶桌上,像是比画出了一个小人走路的样子。

 “杨小楼所扮演的楚霸王,从屏风背后绕出来,绕到台前正中,是两丈三尺三寸的距离。左脚迈出曰跬,右脚迈出曰步。以前传统这出戏的唱法,这两丈三尺三的距离,刚好要常人分成八步来走。”

 “杨老板认为项羽是何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杰,走八步步子太小,太密,走不出来西楚霸王的气势,于是就首创了将台步由八步简为六步。步步气度从容,步步虎虎生威,步法凛然,望之便有英雄气概。”

 先生在茶桌上,用双指演示方步,讲解道:“后来,杨老板演了两年,又研究认为。项王毕竟是兵困垓下,战势渐颓,虽豪气不减,但终究不负往日气吞天下的雄风,所以就又加了半步,变为了今日戏台上的六步半。”

 “短短两丈三尺三的距离,台步的一增一减之间,整个角色就入了魂,谁看了不得说这戏演的好,演的活,演的好似那西楚霸王栩栩如当面?不得大声发自肺腑的喝一句彩?”

 学艺在京城,成名在津门,挣钱在沪上。

 这是梨园的行话。

 京城天子脚下,多王候公卿,多达官贵人,也就多戏班子。

 京戏,京戏,自乾隆五十五年徽班进京算起,京城就是天下京剧伶人的根脚和祖地。谭、杨、梅等人,皆是在京城学的艺。

 成名在津门,是因为天津卫的百姓好热闹。

 观众最懂行,多票友,多艺术爱好者。

 清末民初,津门捧红了无数戏剧名伶,相声大师,鼓乐大王。能在那里出名,说明天底下最挑剔的资深观众,也挑不出你的错去。

 戏已经演得炉火纯青,入木三分了。

 挣钱在沪上,则是因为南方自古多豪商巨贾,多传承悠久的书香门第。魔都更是内外交汇的大都市,整个东夏以至整个亚洲最为繁华的明珠所在。想要拿着麻袋整箱整箱的往回挣银元,唯有在魔都才可以。

 这句行话,京城和津门的观众都爱听。

 唯有沪上的百姓听的不顺耳,觉得有点嘲讽他们是只懂钱,不懂戏的土老帽的意思。

 凭什么南方的观众,就不如津门的观众懂行呢?

 人争一口气。

 所以在沪上听戏,大家都听的走心,看的认真。

 年少曹轩看见翻跟头的,就在那里炸炸呼呼的鼓掌。

 看见杨小楼这般精妙的步法,却不懂的得欣赏,正好像一个刻板偏见里,不懂的戏的外行山炮的样子。

 偏偏又坐在他的先生那种资深大票友戏迷的身边,这才被其他人用玩味的古怪目光盯着看。

 听老师拆分的说清楚,曹轩那时才有点明白些个中关键,凝神往戏台上看去。

 但那时胡琴哀婉,已经到了项王坐看虞姬舞剑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