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拉皮卡 作品

第85章 慕强心理 老曹老范

 当天的剧组见面会结束得很快,各部门负责人和演员们做完自我介绍,交换过联系方式,30分钟不到就解散了。

 林萧和沙老师照旧进山监工,带走了主要幕后人员和3个制片人,小美和生活制片率领车队跟在后面,把大坨物资先运进去。

 演员们继续训练,今天开始刘东君也要加入进来,新兵也是兵,虽然故事里主角身上兵味儿很淡,但基本的军事素质还是要有的。

 按照原计划,他们要一直训练到大年三十,然后放假3天回家过年。

 节后回来之后开始接触实弹射击,熟悉各种枪声、炮声和爆炸声,再放量式射击打到周身硝烟味,才算是集训完毕。

 刘东君依旧是例外,他只听声不摸枪。

 陈一鸣没有跟随大部队进山,而是一个人跑去驻地多媒体教室看片子。

 2010年的部队驻地已经相当与时俱进,局域网上的内容相当丰富,特别是国内外的战争电影和纪录片,更是一应俱全。

 陈一鸣先把过去40年国内几次阅兵式的视频调出来一遍一遍地看,对每个近景特写进行研究比对。

 事实证明记忆没有欺骗他,边境战争之后的那次阅兵,士兵状态确实和其他几次截然不同。

 老兵的杀气不是脑补意淫,是真实存在的。

 然后他开始大量拉片,国内外的战争电影有啥看啥,不过记录的不是拍摄手法,而是自己的情绪变化。

 他不看自带高光的主角,只看配角和龙套,把他觉得死得其所不显突兀的片段,全部拉出来逐帧分析。

 这种方式帮助他筛掉了低质量的剧情杀和煽情杀,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然后他在脑海里的想象空间中,把昨天的段一宁替换为原片里的演员,重新结合上下段复映一遍。

 结果算是好坏参半。

 好的地方在于,该片段的质感和氛围确实有所提升。

 当角色替换成老段之后,原片里果决赴死的行为变得更加复杂多元,不再是简单的“拼命”、“寻死”,而是多了一种“活下来创造奇迹”的期待感。

 坏的地方也很突出,与前后剧情格格不入,整体节奏全乱套了。

 首当其冲的就是主角,配角死亡刺激下的情绪爆发,不是不到位就是太过分,反正都很低级。

 然后是其他队友和敌人,要么蠢到炸裂,要么恶到非人,反正不是什么好形象。

 想要重新找回节奏,就得相应提升其他演员的“强度”。

 不想被强人抢走光芒,那么队友和主角也得是强人。

 而能够让强人拼命的敌人,本身也要足够强。

 可是,这样子拍下来,究竟谁是主角,谁是配角?

 陈一鸣整理到最后突然发现,原来战争片的背后,居然是人类先天的慕强心理在支撑着。

 《士兵突击》是典型的群像戏,可是给陈一鸣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人物弧光完整的许三多,而是演到一半才出场的袁朗。

 《黑鹰坠落》的主角明明是乔什-哈奈特扮演的游骑兵小队长,但不管他把片子刷几遍,情感投射的对象始终还是艾瑞克-巴纳扮演的三角洲尖兵。

 是段奕宏演技碾压王宝强吗?还是艾瑞克比乔什气场更足?

 显然都不是,纯属人设使然,强人味儿放在战争片里,就是最吸睛的。

 由此可见,老段的强人演法其实不值得推广,因为现实军队不可能个个兵王,同样战争片的演员阵容也不可能全是兰博。

 不过具体到《1951》,却又不一定完全不行,也许还真有尝试的空间。

 因为这部戏配角是接力式的分段出场,不会同时出镜,而敌人则是碾压式的不可战胜,不是大炮就是飞机。

 这就让段一宁的强人气质,被分摊和对冲掉了,没那么夺人眼球。

 唯有主角刘东君是避无可避的受害者,如同取经路上的唐僧,时刻处于一堆强人的光芒笼罩之下。

 幸好小刘同学的人设本就是个萌新,是半岛战场上的半个“局外人”,或者说是“人肉摄像头”。

 陈一鸣为了去欧洲三大撸奖,对传令兵的成长刻画得极为克制,一直到电影结局,这个人物的思想境界也只是介于“尽士兵之责”与“对坚果愤怒”的中间阶段。

 这样一来,人设上就比较类似《士兵突击》前半段的许三多,给人的观感是可叹、可怜、可恨,但是绝对不可爱。

 陈一鸣思索良久,觉得这样的设计确实有些偏离华国战争片的调性,带了点儿西方反战电影的黑深残味道。

 他不由得啼笑皆非,这算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吗?主旋律洋务运动?

 ……

 陈一鸣之所以赶在春节放假之前,兴师动众地把大部队召集到驻地,是因为打算做一次全组的剧本围读。

 3天时间正好把剧本完整地读一遍,各部门和所有主创都可以明确自己的任务,了解各自的界限,做到心中有数。

 眼下如意算盘被段天才彻底打乱,陈一鸣不得不另做调整。

 虽然内心已经隐隐打定了主意,但他没有贸然找人商量,而是晚上找时间先去拜访了一下范团长。

 老范和团政委春节前都在晋北驻地,只不过两人中会有一人常驻山上带队,今天刚好是他回来换班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