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拉皮卡 作品

第114章 没想好 道中人

 导演的想法,跟我陈一鸣有什么关系?

 好吧,这只是陈一鸣内心的吐槽,以此舒缓一下急迫的心情。

 他怎么可能不着急呢?

 导演没想好就让演员一遍遍地自己演,直到演出接近自己内心感觉的效果?

 汪嘉伟这么干可以毫无心理负担,陈一鸣可不行,至少现在的陈一鸣还不行。

 事实上,在前几场重头戏拍完之后,他就察觉到了电影现实走向与自己内心想象的分歧。

 尽管在开拍前,他已经与主创进行过多次沟通,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并达成共识。

 但是摄影机一开动,剧组一运转起来,产出的素材就不再由他掌控,而是不可避免地有了“自己的灵魂”。

 也许是脱胎于欧战的《1917》本质上就不适合反映半岛战争,也许是反战主题与华国人对战争的底层认知格格不入,也许是军人背景的演员终究无法脱离自身三观的潜移默化。

 总之《1951》拍摄近半,陈一鸣在大脑里主观拼接出来的成品,跟自己最初的设想已经大不一样,跟原版的《1917》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如今拍摄进度要开始触及男主角的重点戏份了,从还原历史环境转为刻画主要人物,大白话就是纪录的部分已经拍完,要正式搞创作了。

 结果作为主笔的陈一鸣,却陷入迷茫了。

 他笔下的主人公应该怎么往下走?他不知道!

 或者说,他不确定自己这个导演,是应该强硬地贯彻一己之见,像之前几场戏那样事无巨细,还是应该听从段一宁的意见,放任刘东君“自由创作”。

 陈一鸣自己知道,这是导演掌控力不足的表现。

 他前世带过来的导演基本功,以及超前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可以让他相对轻松地驾驭复杂场景的拍摄。

 同样的,他也被前世大量的低质量拍摄钝化了艺术直觉,当需要他指导演员精准地传达出某种人物情绪时,他就力不从心了。

 一方面是演技调教方法的缺失,比如老张的那些神联想,就不是他可以张嘴就来的。

 另一方面是对自身的艺术直觉缺乏自信,不具备作者型导演根深蒂固的艺术偏执。

 要知道演员作为主创,其对信念感的坚守比导演、编剧要强烈得多。

 道理很简单,如果演员内心都不相信自己表演的现实性,又怎么可能让观众相信自己演绎的人物真实存在呢?

 因此,导演用言语说服演员,比演员用表演打动导演,要难上不止一倍。

 为什么说大牌导演不是传销大师就是片场暴君?就是因为这两个称号鲜明地揭示出了导演“驯服”演员的两种风格。

 一种来软的,用言语蛊惑;一种来硬的,用地位威逼。

 尽管陈一鸣不想承认,但现实就是,他这个导演并不擅长调(xun)教(fu)演员,人物弧光稍一复杂,他就玩儿不转了。

 至于《魔都假日》,那片子属于两个本色演员拍了一部mtv,跟《1951》完全没有可比性。

 不过前世的陈一鸣有一个优点,足以让今生的陈一鸣受益终生,那就是他不要脸。

 能够数年如一日安心当个喊咔工具人的导演,单论忍功仅次于拴狗导的副导,字典里就不存在委屈二字。

 陈一鸣内心压根儿就没有自尊心这种奢侈品,也不在意所谓的艺术偏执,他这人从来不头铁。

 所以他一脸诚恳地向林萧和桑平讨教,“桑老师,林哥,你们觉得这场戏应该表达些什么?”

 林萧一脸诧异,上下打量了陈一鸣好几个来回。

 在他的印象里,电影的表达一向是导演的禁脔,不容他人染指触碰,以他过去与各路导演的合作经验,还没有遇到过例外。

 看着还真不像是反问和嘲讽,难道是真心问我们的?

 认识与合作了这么久,林萧自认为对陈一鸣的为人不会看走眼,因此他直截了当地给出回答。

 “我没系统学习过编剧,不过纯从经验来讲,这里该是一个主角转变的契机,从跟随者转变为主导者。”

 陈一鸣听完点了点头,转头又问桑平,“桑老师你觉得呢?”

 桑平一看陈一鸣还真是征求他们的意见,也就不再顾虑,“我跟小林的想法不一样,在这里转变还不到火候,或者说没有压到底。

 我们总说物极必反,人物的转变也是如此。首先我们要厘清,木小林因为什么而变,是恨,是惧,是怒,还是兼而有之?

 具体的因素要看你想要重点表达什么,不过不管是什么因素,都应该渲染到极致,这样人物的转变才算是铺垫到位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