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拉皮卡 作品

第144章 缺陷 宽慰

 波拉克在影评中提到的

 众所周知,战地公路片已经绝迹影坛很久了,上一部引发反响的电影,还要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不列颠导演理查德-克雷莫尔的《遇见伍德沃德》。

 自那以后,还能挑出哪怕一部制作上乘、讨论度比较高的战地公路片吗?

 没有!一部也没有!

 我想《1951》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类型缺失的根源,因为在《1951》之前,摄影机无法满足主视角拍摄的进化要求。

 而《1951》出现之后,战争片有了另外一种拍摄方式。

 不止是战地公路类型的复兴,还有战争片与其他边缘题材的交叉与融合。

 拿《1951》来说,两位主角与掉队士兵的丛林潜行戏,显然大量融入了悬疑元素。

 其实这在以往的战争电影中并不少见,“转角遇到爱”不止恐怖片喜欢用,战争片也很喜欢,而且这很契合战场的固有特性。

 但是旧技术的局限,导致这种悬疑感只能浅尝辄止,无法深入挖掘。

 此外,战争片与青春片同样存在天然的交叉,但以往在这一领域的挖掘同样缺失。

 如果把《1951》的剧情做一下简化和替换,火线改为学校,绵延的炮击改为恶劣的家校环境,道中的友军改为同班的同学,逻辑上同样成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陈一鸣导演对本届戛纳电影节的最大贡献,大概是与他同行的两位摄影师。

 我很期待《1951》中使用的开创性摄影技法,可以以戛纳为起点推广普及开来,应用到更多的电影之中。

 当然,如果波拉克真的认为《1951》完美无缺的话,他也不会在场刊上只打出3分了。

 他同时认为,这部电影有着两个巨大的缺陷,拉低了整部电影在他心目中的综合评价。

 虽然导演刻意回避了对敌人具象的刻画,而代之以飞机、大炮、坦克等强大武器,但是片中角色除了成长期的主角,其他士兵形象都有着完美人设的弊病。

 这恰恰说明导演和编剧的基本立场,是正治性的,而非普世的。

 “戛纳和我本人并不排斥商业电影,我只是有些惋惜,同一个段落,理应存在更富寓意的呈现方式。

 陈一鸣导演已经告诉我们,他完全做得到,只是出于显而易见的原因,他不愿意而已。”

 波拉克的长篇评论,最初刊载于《每日银幕》8月14日那一期,隔天《好莱坞报道》予以全文转载。

 申芃菲随后主导了一波扩散,国内在周一安排了一轮新闻群发,算是给《1951》定下了媒体传播的基调。

 其实在戛纳,波拉克所说的“三个创新”并没有多高的影响力。

 每年电影节期间,短短10天之内要首映多达五六十部电影,从来不会缺少吸引眼球的创意之作。

 特别是战争片本就属于电影节的小众题材,关注度和话题性先天不足,如果《1951》没有一镜到底的噱头,很可能场刊出个分也就到此为止了。

 申芃菲知道场刊分只列

 “一鸣,戛纳的媒体评分只是个发新闻的由头,连风向标的意义都欠奉,你不用把它放在心上。

 历数各届戛纳电影节,媒体、影评人和评审团,从来都尿不到一个壶里。场刊最高分电影拿到金棕榈的次数,只有5次,其中还有2次并列。

 反之,场刊分在3分以下的所谓中庸之作,笑到最后的次数超过30次。

 由此可见,评审团从来都不把场刊分当回事,甚至有一种专门跟媒体打分反着来,以彰显个人品味的趋势。”

 陈一鸣对申大姐的关心还是很感激的,不过他也不好说自己同样没把场刊分当回事,那样显得他过于自大了。

 索性他就以请教的口吻,转移了一下话题。

 “申姐,这么说来,闭幕式上的各大奖项,完全由评审团那9个评委一言而决喽?

 具体怎么决?一人一票投票吗?”

 陈一鸣的这个问题可谓投其所好,申芃菲一下子被问到了痒处,靠在沙发上开始侃侃而谈。

 “这就不能一概而论啦,各届有各届的潜规则,不是内行人肯定摸不着门道,而真正的内行人,谁拿谁不拿,其实闭幕式还没开就八九不离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