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拉皮卡 作品

第256章 马革裹尸

 第256章 马革裹尸

 真实战史中,苏定方击破阿史那贺鲁这一战,颇具传奇色彩。

 唐军以不到两万步骑对抗西突厥十万之众,除开南侧上山扎营的萧嗣业部,冲阵的骑兵满打满算不到1万骑。

 这八九千骑兵,先是在北山一举冲破阿史那贺鲁列阵监视的两万步兵,随后马不停蹄地连续奔袭唐军营垒下三个方向的敌军,每一战都是以寡敌众,尽显骑兵攻击的机动性优势。

 最后唐军步骑兵三面围击,驱赶西突厥败兵将阿史那贺鲁本阵击溃,彻底锁定胜局。

 战史中苏定方亲自统帅唐骑,至于他是如何用兵的,则没有详细记载。

 这也就是陈一鸣可以“自由发挥”的地方。

 铺垫已就位,主角登场的戏份自然要浓墨重彩。

 三个分战场,陈一鸣都相应安排了不同的攻击方式,而且是翻倍篇幅地详尽描述。

 最先入场的西侧战场,唐军骑队面对的是西突厥刺猬一般的步兵阵列。

 陈一鸣没有给敌人降智,开战之初设定的战场态势自有其合理性。

 西侧分战场,西突厥主力选择将兵力展开,是因为其背靠一条小河,没有被骤然突袭的风险。

 而唐军选择涉渡后整队出击,也有其合理性。

 一方面当天气候晴朗,骑兵奔袭的扬尘会早早暴露自己,本身就不具备进攻的突然性。

 另一方面西突厥主将不是弱智,虽然限于战场地形只能逐次投入兵力,但是本阵依然预留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兵力看守后路,有能力守到援兵赶到。

 一般来说,骑兵很难依靠正面突击击溃有准备的步兵方阵,以骑对步,后者的损失主要发生在阵型崩溃之后被尾随追击的过程中。

 因此,真正的破阵一击需要合理的铺垫,至少在普通观众眼里,是合理的。

 首先要拍摄的,是放大版本的“曼古歹”战术。

 说白了,就是骑兵突至骑弓射程之内时拨马转向,沿着敌阵侧面边射边走,扰乱阵型,制造混乱,削减士气。

 待到敌阵被迫多次转向,直至暴露出阵型弱点之后,骑兵再大举突击。

 这其实是对阵双方训练度的较量,古代骑兵自带“精锐”属性,本身训练时长就不是步兵炮灰可比,因此除非是精锐甲兵组成的阵列,“曼古歹”战术多半都会发挥作用。

 这场戏的高光,在郁南和聂元身上。

 开拍之后,两人一马当先冲在骑队最前方。

 要的就是一个真实性。

 众所周知,骑兵跑起来之后阵型就很难保持了,战场上人喊马嘶尘土飞扬,不管是号角还是旗帜,都很难有效传递指令。

 因此,骑兵的指挥,只能依靠主将的身先士卒。

 骑枪所指,就是骑队所向。

 几百名自皇城镇起就跟组的专业群演,直到今天才真正显露出一身的骑术本领。

 郁南和聂元各带一队骑兵,正面冲至敌阵百米外分队而走,高视角的跟拍镜头下,与敌阵构成一条漂亮的平行线。

 高速奔驰之下,群演们娴熟地操纵坐骑,外侧的骑兵早一步提速,内侧的骑兵默契地减速,行进间将一字横阵变为双骑并排的纵队。

 伏下身体拉弓上箭,撑镫挺身拧腰击发,一整套动作兼具效率与美感。

 不过,射出去的都是些样子货,飞出去不到二十米就无力坠地了。

 对群演们的要求很简单,动作好看就行。

 至于箭矢最终的效果,后续自然有敌军中箭的特写镜头补上。

 单是一个横队前冲再分队绕阵的镜头,不算特写就拍了足有十五遍。

 拍拍停停耗时三天。

 因为除了意外性ng,每一遍的需求都不一样。

 比如第一条是斜向45度高机位大远景,45秒的长镜头一气呵成。

 动用了全部2000多名群演和大几百匹马。

 第二条是低机位中近景镜头,5秒时长,摄影车高速“检阅”行进中的骑兵横队。

 第三条是分队镜头,展现唐军骑兵的熟练度。

 再往后就更加复杂了,因为打仗不是阅兵,唐骑绕阵骑射,同样要面对敌方的箭雨反击,同样要承受损失。

 人仰马翻的镜头不会少,而前骑失控之后后骑需要应变合理,这样才能让观众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