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拉皮卡 作品

第257章 杀青戏难杀青

 第257章 杀青戏难杀青

 按照商业电影的惯常节奏,大高潮之后衔接一个小高潮,接下来就该是危机登场了。

 《木兰》的桥段安排基本上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只不过转换了一下危机的对象,不是唐军整体,而是木兰这个主角。

 秦芷蕾与郁南,将上演一场女将对决。

 显而易见,经过木兰麾下唐骑在营垒东西两侧的连番冲击,张毅指挥的西突厥围攻部队已经呈现败势。

 西侧的步兵主力已经崩溃,东侧的王帐精锐损失殆尽,张毅还能有效调度的,只剩下北侧的炮灰牵制兵力与本部的少量人马。

 而他们将要面对的,是腾出手来的唐军步兵,与意犹未尽的唐军骑兵,自东西两侧的夹击。

 陈一鸣直接把击溃张毅所部的戏份跳过了,丢盔卸甲的张毅狼狈逃至阿史那贺鲁本阵,一个镜头已经足以说明战场形势的变化。

 胜利已是奢望,阿史那贺鲁当前的紧要问题,是如何在当前战场上全身而退。

 大场面的外景戏接近尾声,陈一鸣索性不再跳拍,最后一场大群戏直接顺拍。

 这样拍有一个好处,就是全体群演都处于待命状态,方便陈一鸣随时补拍。

 也就是说,最后这三五天的戏份,不止是拍摄这场收尾戏,也是在给之前所有的外景镜头查漏补缺。

 今天要拍的,是余荣光、张毅的杀青戏。

 两人在电影里真正的谢幕戏,已经提前拍完,今天这场戏拍完,就可以杀青离组了。

 老余还好,进组时间不算长,又没什么武戏,唯一的苦头就是吃了不少沙子。

 张毅才是真正的“苦出头”来了,他从去年底就进组受训,在这部电影里耗了足足十个月。

 演的呢,也只是一个戏份不多的反派配角。

 但陈一鸣不得不承认,张毅通过自己的钻研,还是给这个比较程式化的反派,注入了一些独属于自己的东西。

 他扮演的乌戈属于功能性配角,主要作用是推动和串联剧情。

 电影前半段的草原章节,他的戏份很少,是一个隐于幕后、搬弄口舌的阴谋家。

 这类角色,往往是气质阴沉、面色阴冷的形象,不容易让观众出戏,当然也不容易被观众记住。

 而张毅则用了一种相对另类的诠释方式。

 其实拍摄《木兰》之前,陈一鸣对张毅并不算十分熟悉。

 当初拍《1951》的时候,张毅出演的连长属于救场性质,戏份其实跟那几个三校学生差不了多少。

 限于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电影的主视角一直在两个主角身上,张毅的出镜若隐若现,走戏的意味更明显一些,并没有多少发挥空间。

 如今二度合作拍《木兰》,陈一鸣才真正领教到张毅的“杠精精神”。

 论圈内地位,他刚刚因为《1951》有了点小名气,但那部电影拍完之后,间隔没多久就进组拍《木兰》,不多的名气还尚未变现,眼下连二线演员的边儿都没摸到。

 论业务能力,《木兰》剧组里但凡戏份比他多的,演技就绝对不比他差,单说跟他有对手戏的配角,张宇、雷佳声、郁南、余荣光都是个顶个的好演技。

 论人情往来,陈一鸣跟张毅私交寥寥,连私人手机号码都没交换过,撑死了也就比工作关系好上那么一点点。

 然而,剧组里,这小子还真就敢于开口叫重拍。

 之前在皇城镇,张毅只有四场戏,三场内景对手戏,一场外景群戏。

 第一场内景戏,搭戏的是扮演处月部首领的张宇,是一场各怀鬼胎的暗战交锋。

 这场戏陈一鸣其实没设置多少延伸性的内涵,只不过二张作为配角也有各自的野心,不甘于让这次难得的出镜沦为平庸过场。

 两人都事先写了详尽的人物小传,也与陈一鸣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因此从第一次试拍就让片场充斥了“飙戏”的氛围。

 张宇的扩充主要围绕人物本身,对比原剧本进一步丰富了人设,在凸显部落首领蛮横、霸道的一面之余,又添加了其在私下里狡猾的侧面。

 这个演绎没有突破原有的剧本框架,陈一鸣乐见其成。

 而张毅的扩充就比较大胆突破了,乌戈的人物小传不是几千字,而是几万字,且不是从出生到死亡的水字数扩充,而是紧扣剧本的段落式扩充。

 在与张宇的这场对手戏里,张毅给乌戈赋予了一层“恋爱脑”的伪装,麻痹了张宇对其的警惕之心,也给他后续的一系列针对木兰的阴谋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

 那场戏的拍摄,张宇与张毅一上场就进入了对飙状态,旗鼓相当张力十足,显然都是有备而来。

 两者都演出了人物的明暗两面,把西突厥阵营的内斗背景清晰地传达给了观众。

 其实演到这个程度已经足够了。

 整部《木兰》电影,对立的大唐与西突厥,都处于激烈的内部争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