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拉皮卡 作品

第272章 老段,就是你了!

 第272章 老段,就是你了!

 讲道理,陈一鸣是不应该太早暴露系列化构想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设想再宏大,也需要扎扎实实地一步一步推进,好高骛远并不可取。

 网文领域有一种分类叫设定党,大纲还没影子,三界六荒八国十派之类的世界观就已经铺陈好了,较真儿点的甚至连外门弟子里的小团伙都设定好了首脑和小弟。

 陈一鸣大学时候曾经沉迷于一段时间dnd游戏,特别热衷于脑洞各种设定,还手绘了不少幅插图。

 但是游戏终究还是胎死腹中了,因为创作激情就像龙卷风,来得快去得更快。

 更要紧的是,他发现世界观设定得越是细致,后续填充内容的时候他就越是烦躁。

 前后矛盾的bug太多了,补不胜补烦不胜烦,让他恨不得把一大堆资料都直接delete掉。

 虽然资料最终保住了,但他也再不愿意多看一眼,直到他穿越还一直沉睡在备份的移动硬盘里。

 他自己有过切肤之痛,按理说更不应该给王威三人设下条条框框。

 如果想对剧本施加影响,完全可以在初稿基础上提出修改意见,引导剧本向他设想的世界观靠拢。

 这一点是成就大ip不可或缺的,故事的核心是人物,讲故事其实就是讲人物关系,人物越多样关系越复杂,编剧的发挥空间自然也就越大,ip的生命力也就越旺盛。

 主角甚至不必局限于私家侦探,而是身份更多元的灰色人士,脚跨黑白两道,周旋于各方势力破解阴谋。

 动画电影《哪吒》、《姜子牙》的高口碑,正说明了故事线与世界观不能混为一谈的道理。

 《封神三部曲》的难处,就在于把世界观当成了故事线来拍,缺少绝对主角,又要在有限的时长里铺陈宏大的世界观,两头为难两头不讨好。

 因为反向案例也并非没有,典型的就是封神。

 陈一鸣由此得出的经验则是,打造电影宇宙,一定要明确区分世界观与故事线,千万不能妄想着鱼与熊掌两者得兼。

 西游是故事线,《西游记》前几章就快速引入四人一马的取经主角团,之后的漫长取经路,只是不断推出新对手来拍续集而已。

 西游与封神就是一对鲜明的对比。

 同样的论据,相反的结论,就是这么诡异。

 前世取材自于封神ip的电影多达十余部,动画电影《哪吒》的票房上了40亿,真人电影《封神第一部》也拿下小30亿票房。

 灵感自然是来自前世的《唐人街探案》,只不过是暗黑版的,剥离掉宝强这个喜剧担当,一系列正剧向的犯罪悬疑故事。

 而且封神比之西游,更具拓展性和生命力,因为西游ip高度绑定取经四人组特别是孙猴子,封神里即便是姜子牙也算不上绝对主角,这就让其更加群像也更具灵活性。

 前世的经验作用于今世,就是陈一鸣眼下策划的“唐人街”了。

 不过陈一鸣反复思索之后,还是决定把唐人街宇宙和盘托出,让三个副导演心中有数。

 当然这只是陈一鸣的个人观点,前世有很多专业人士认为封神不好拍,原因恰恰就在于太过群像没有绝对主角。

 没有故事线也有没有故事线的好处,那就是架构起世界观来更加自由不羁,不用像《封神第一部》似的,为了剧情通顺不得不把哪吒和杨戬搞成连体婴。

 封神则是世界观,《封神演义》并不存在绝对主角,只是塑造了一个时代大背景,芸芸众生三界生灵在这個命运节点各做各的选择,求仁得仁求义得义。

 考虑到这个项目折腾了7年命运多舛波折不断,其实也是情有可原的,项目各方想必都有很多难以言说的不得已。

 陈一鸣本人对《封神第一部》也并不满意,因为觉得拍得太急太赶了,而且后半段给人一种特效绑架剧情的既视感。

 不夸张地说,一部《封神演义》扛起了华国玄幻大片的大半边天,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也只有西游了。

 借鉴华人移民的历史元素搭建一个似是而非的电影宇宙,故事线与世界观全部从零起步。

 为了拉住这种自由不羁不使其过度放飞,陈一鸣自然要给正在疯狂开脑洞的王威三人组打打预防针,免得他们跑偏了白费力气。

 也就是说,陈一鸣今天掏出来的唐人街宇宙,主要功用不是提词器而是防火阀,拦住三人的思维之火避免烧到屋子外头去。

 事实证明陈一鸣的做法是有效果的,王威、田黎、李准经过一番激烈的互相建议与互相否定,根据陈一鸣拿出来的世界观框架,列出了一系列故事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