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322章 道家宗师庄子(第2页)

 

并指明了一般人只知道人籁而已,修为稍微高一点的人,可能还知道地籁,但天籁却很少有人知道。

 

然后,南国子綦用树林里各种形状各异的树洞,在风吹过之后,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说明。

 

风是一样的风,但那些树洞因为各自不同的造型。

 

所发出的声音就各不相同,有的像流水声,有点像射箭声,有点像喊叫声。

 

在这里,庄子已经给了世人启示。

 

事物不同,所感受的一定不同。

 

但如果把这种自我感受认为是唯一真理,那就大错特错了。

 

但子綦的学生还陷在概念之中,人籁是用竹子发出的,地籁好比那些树洞发出之音,那么天籁是什么呢?

 

其实总的来看,庄子不是要揭示概念的来源,而是要告诉世人认知局限的问题。

 

提出天籁只是为了说明世人的认知是有局限的,世人眼界所能看到的很有限。

 

所以,南国子綦并没有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抛出了一个思考,将学生提到直面认知问题上来。

 

风吹那些不同形状的树洞,使它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能让它们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那么鼓动这些声音的是谁呢?

 

庄子抛出的这个思考,就是齐物论的根基。

 

毫无疑问,这个根基就是形而上学。

 

虽然庄子通篇都是在用唯物主义、辩证论等方法来阐述,但庄子哲学的根基就是建立在形而上学之上的。

 

然后,没有等子綦的学生的回答,庄子笔锋一转,一针见血的道明了人的问题。

 

无论是大智的人,还是小智的人,都爱各持己见。

 

并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生出各种虚假、编造的手段,而这些都被人称之为精明。

 

但这些为了让自己比别人更精明的努力,其心灵就像被绳索捆绑了,一天天走向灭亡。

 

也就是说,其实每一个个体的人都是和那些树洞差不多。

 

每一个人都是因为自己的感受与领悟,便形成了各种千差万别的争议。

 

从根本上来讲,这些争议一点意义也没有。

 

就像那些树洞发出各种声音一样,他们都认为自己发出的声音是对的,其他的都是错误的,但其实他们感受的都是同一阵风。

 

庄子进一步强调,如果没有风,它们连发声的机会都没有。

 

但奇怪的是,人的各种情绪,变化莫测,时而欢喜,时而愤怒,时而悲哀,时而快乐。

 

有时多虑,有时感叹,有时后悔,有时恐惧,有时放纵,有时张狂,有时作态,就像音乐从空虚中发出来。

 

仔细想一想,世人也是如此,总是莫名其妙地生气、哀怨、悲伤、愤怒,却无可遏制。

 

从这个层面来理解,世人就无法不进入形而上学理解了。

 

当世人用形而上学来理解,就知道世人真的很渺小,连自己的情绪都把控不了。

 

这是齐物论的第一个层次,庄子在此让世人知道了认知局限,世人所发生的争议,都是因为自己的内在不同而已。

 

“逍遥游的境界是什么?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开篇,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内涵所在。”

 

“读懂逍遥游,那么庄子全篇皆通。”

 

“可以说,逍遥游既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终极追求。”

 

“有人说庄子是避世之学,但是庄子用逍遥二字诠释了人生的真理。”

 

“悟透逍遥,那就是回归了自我。”

 

“进可出将入相,退可归隐山林。”

 

“逍遥,是庄子所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庄子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

 

“人就不会有烦恼,才能真正快乐,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也就是虚己以游世。”

 

“庄子借至人、神人和圣人的境界,其实指出了束缚人的三条绳索。”

 

“一是自我认知,如追求以自我为中心。”

 

“二是功利价值,如追求功绩成就、财富利益。”

 

“三是声名地位,如追求社会地位、个人影响。”

 

“这三条绳索是我们心灵不自由,也是带给我们焦虑烦恼的根源。”

 

“从小我们就被告知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科学家,而不是一名厨师。”

 

“很多时候,我们都被所谓有用给绑住了。”

 

“有用就是务实,务实就是功利。”

 

“仿佛我们出生就是应该去达成别人口中的所谓有用,但这是没有创造性的短视。”

 

“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因为一切有用都是从无用中来的,没有无用,则无有用。”

 

“不论是什么人还是什么事或物件,无用和有用都是并存的,没有绝对的无用,也没有绝对的有用。”

 

“我们这一生,总是在不停的去计较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无用的,也不停的去做一些看似有用的事情。”

 

“也正因为这样,才让自己活得非常辛苦,最终变成了别人的奴隶。”

 

李世民:庄子这本书是道家文化的经典,它的首篇逍遥游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它反映了庄子的人生观。

 

庄子把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当作最高的境界来追求,认为只有忘却现实,超脱于物,才是真正的逍遥。

 

庄子用简洁优美的文字,讲述了几个小故事,引出了对人生境界的思索。

 

故事很简单,却蕴含着为人处世的深邃智慧。

 

逍遥游中说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意思就是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说的是眼界与局限。

 

人生如旅途,你来我往,每个人有自己要去的地方。

 

和见识短的人争辩,纯属浪费精力。

 

与层次低的人说理,就像对牛弹琴。

 

关于这一点,庄子在逍遥游中就用讲故事的方式说过。

 

在北海有一条大鱼,在起风的日子里变成大鹏鸟。

 

因为它要借着这阵大风飞到南方去,这一过程历尽艰辛。

 

蝉、斑鸠、麻雀这些小东西对大鹏鸟的举动不能理解,也很不以为然,讥笑鹏多此一举。

 

它们觉得,一辈子生活在草丛树林就很好。

 

对于外界的各种不解、质疑、讥笑,大鹏鸟没有多发一言。

 

而是坚定自己最初的信念,乘风而行,一往无前。

 

人类社会,同样如此。

 

有些人惯用小聪明,有些人拥有大智慧。

 

有些人像故事里的斑鸠麻雀那样鼠目寸光,为眼前一亩三分地沾沾自喜。

 

有些人和大鹏一样志存高远,愿意为远大志向砥砺前行。

 

认知决定层次,眼界决定境界。

 

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能为友。

 

庄子中有三句话,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

 

和井底的青蛙谈论大海,和夏天的虫子谈论冰雪,和见识浅薄的人谈论天地大道,这些都没有必要。

 

每个人都有认知局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局限。

 

有些人偏偏喜欢用自己的标准衡量他人,这才是最深的局限,也是最大的悲哀。

 

突破认知局限,才能具有高见。

 

扩大眼界,才能站在山顶,一览众山小。

 

人生苦短,寿命有限,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

 

不解释,不争辩,走自己的路,做真实的自己就好。

 

“庄子在养生主里面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怠已。”

 

“这并非说我们不应该追求知识,庄子只是想告诉我们。”

 

“我们即便穷尽一生去追求,所获得的知识和智慧也是有限的。”

 

“有些事情不是我们努力去做就能实现的,我们需要顺其自然,而不是执着于自我。”

 

“每天忙忙碌碌的,做一切都为了功名利禄。”

 

“一味的去追求有用,只会让自己不堪重负。”

 

“只有放下所谓的有用,才能获得自在和轻松。”

 

“身处社会,我们的角色是公务员、工人、农民。”

 

“看似所谓的阶级,在庄子看来,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因为每个人都被外物所累,所以都有自己的烦恼。”

 

“我们很难脱离自己所处的环境去理解他人的生命,但是不能因为不理解而对其进行批驳。”

 

“而是应该保有对于人格展现不一、存在意义的差异的理解与尊重。”

 

“让心灵脱开肉体枷锁,抛开世俗的固见。”

 

“从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解脱,这才是真的逍遥。”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意思是说,天地并没有所谓的仁慈,对待万物都一视同仁。”

 

“而圣人也是一样,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所以庄子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不管是是非、彼此、生死、还是物我,从道的角度去看,万物都是齐一的,并没有差异,庄子称之为道通为一。”

 

“这是庄子辩证思维的集中体现,也体现了道家思想唯物辩证思维。”

 

“什么伦理纲常,什么中年危机,我们越被捆绑,越是无法前行。”

 

“斩断绳索,才能获得解脱。”

 

“逍遥属于心灵,我们的身体可以不自由,心灵可以。”

 

朱棣:养生主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语言,阐述了庄子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独特见解。

 

养生主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篇章,其中包含了道等核心概念。

 

养生主的开篇,提出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命题。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如果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陷入无尽的追寻之中。

 

最终会耗尽生命,陷入疲惫和困境。

 

庄子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知识,而在于活得充实和有意义。

 

因此,世人应该把有限的生命用来追求人生的真谛,而不是去追求无限的知识。

 

接着养生主讲了第一个故事,世人耳熟能详的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通过庖丁高超的刀法,来阐述道的概念。

 

庖丁是一位非常高明的屠夫,他解牛的手法非常熟练,刀法非常精湛。

 

解牛时,动作简洁利落,一气呵成。

 

能够根据牛的骨骼结构,运用恰当的刀法,将牛的皮、肉、筋、骨分割得干净利落,丝毫不伤筋骨。

 

文惠君见了庖丁解牛,赞叹庖丁的技艺真是高明,解牛的方法真是神奇。

 

庖丁却认为,他的解牛技艺之所以高超,是因为已经掌握了道。

 

能够顺应自然规律,运用精湛的刀法,将牛的骨骼结构完美地分割开来。

 

庄子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阐述道的概念。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自然规律的总和。

 

人应该顺应道,才能取得成功。

 

庖丁解牛这个故事最重要的是八个字目无全牛、游刃有余。

 

世人会焦虑,是世人把眼前的困难想象的太难以跨越了,被吓住了。

 

再大再难的问题处理起来也是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从最简单的入手,一步一步解决的。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就是目无全牛。

 

就像牛骨头之间有空隙,再繁重的工作里都有取巧休息的地方。

 

世人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张弛有度,学会忙中偷闲。

 

俗话说一日闲,一日仙,这就是游刃有余。

 

庄子的养生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启发了无数人,激励世人追求人生的真谛。

 

本章完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