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324章 儒家异类荀子

韩非子师从荀子,提起荀子,存在感似乎不是很强。

虽然同为儒家三巨头之一,但世人常常听说孔孟之道,却鲜有听到荀子的大名。

可要说对后世王朝社会制度的建设,荀子的影响力是最大的,称他为封建王朝的设计师都不为过。

荀子先学儒,后学法,最终儒法兼通,成为一代宗师。

他的人性本恶论发人深省,跟孟子的人性本善论形成鲜明对比,深刻的影响了后世王朝的发展。

作为春秋战国时代最后一位圣人,荀子是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更是大一统王朝历史发展的指路人。

“春秋战国时期,既是一个战火纷飞的乱世,也是一个雄性荷尔蒙泛滥成灾的年月。”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男人们充满了血性和征服欲,且思维极其深邃。”

“他们要么崇尚武力,热衷于杀伐征讨,不断刷新战争奇迹。”

“要么就是拼命的玩脑子,涌现出了一大批圣人级的思想家。”

“荀子,赵国人,贵族之后,老家在山西省安泽县一带。”

“荀子这辈子总的来说有几大特点,首先就是他活的时间特别长。”

“其实儒家的几个大佬都很高寿,比如孔子活到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

“荀子的寿命虽然史书上没有准确的记载,但涉及到他一生的考古材料综合起来分析,起码也得有七八十岁。”

“而且荀子不服老,心态一直很年轻。”

“他曾经说年纪虽然大了,身体不如从前,但是智力和判断力还是和年轻时一样的。”

“荀子第二個特征是能折腾,过过的地方很多。”

“孔子和孟子也曾经周游列国,但他们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就是在山东河南两省。”

“然而荀子齐楚燕赵秦他都去过,可以说活动范围非常的大。”

“活动范围大,活的时间长,荀子经历的事也就更多。”

“所以,荀子这辈子的第三个特征就是遇见的糟心事儿太多了。”

“经历了战国末期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甚至可以说荀子去哪哪就要出大事。”

“战国发展到了荀子生活的年代,乱世战乱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人和事也都没节操到了极点。”

“所以这些历史大事件都极为血腥恐怖,充满了人性的丑恶和扭曲,让荀子对于人性的本质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刘彻:荀子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儒法兼通,最得意的就是有韩非、李斯、张苍这三位得意弟子。

荀子经过数十年的宦海沉浮,对法家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成为儒法兼通的一代宗师。

韩非、李斯、张苍等人纷纷慕名而至,拜荀子为师,学习荀子博大精深的儒法理论。

韩非成为法家集大成者,也是荀子最得意的弟子,创作有法家巨著韩非子。

荀子的理论,韩非学得最深,领悟得最全。

关于人性本恶与人性本善,韩非在老师的教导下,悟出了新的理论,那就是人性本利。

韩非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善恶本一体。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善与恶可以互换位置,唯一不变的就是人性追求利。

人性善恶只在一利之间,要劝人为善,要阻人作恶。

李斯辅助秦始皇统一天下,成为一代名相。

在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中,李斯一人的作用相当于萧何与张良的合体。

李斯将荀子的实务能力学得最全,治国理政是李斯的看家本领。

秦国大小事务李斯都能依法而定,依例而判,既快且准。

李斯的政务能力十分突出,除了行军打仗不行外。

运筹于帷幄之间、征兵积粮发响,李斯皆精通,总能精准处理一切政务。

张苍对于汉承秦制起到了至为关键作用,他恢复了秦朝的大部分制度。

张苍拜师于荀子门下,曾任大秦帝国御史,掌管宫中的各种文书档案。

大汉王朝建立之后,张苍先后担任过代相、赵相等官职。

张苍帮助高祖皇帝清除燕王叛乱有功,被高祖皇帝晋封为北平侯。

文皇帝时灌婴去世后接任丞相一职,后因政见不同而自动引退。

“荀子经历的第一件糟心事,就是燕国的子之之乱。”

“二十来岁的荀子开始外出寻找机会,从黄土高坡一路走到了京津冀。”

“虽说燕王非常欣赏荀子,但并不重用他。”

“燕王和春秋时期的宋襄公一样,都是喜欢研究复古的书呆子。”

“齐宣王见燕王小日子过得不错,就派苏代去忽悠他。”

“在苏代的一通忽悠下,燕王萌生了禅让之意。”

“也想学着尧舜这些先王搞个禅让,把位置传给相国子之,好让自己留下千古美名。”

“但燕王这么搞,太子就不乐意了,于是就爆发了惨烈的子之之乱。”

“齐国一看忽悠效果不错,于是就和中山国一起攻打燕国,沙戮无尽,几乎让其亡国。”

“荀子目睹了事件的全过程,可谓痛心疾首。”

“他也曾劝燕王不要胡来,但良言难劝该死的鬼。”

“荀子的学生韩非子就为老师鸣不平,他感慨道燕王认为子之贤明而否定老师,故而惨遭杀戮。”

“荀子经历的第二件大事,就是五国伐齐。”

“荀子离开燕国后去了齐国,跑到稷下学宫跟天下名士讨论学术。”

“经过一系列激烈的辩论后,荀子脱颖而出,成为了首席专家,也就是祭酒。”

“荀子的口才在那个时代是无敌的,语速快,吐字清晰,逻辑严密,旁征博引,环环相扣,让人无从辩驳。”

“曾经把一个老学生直接给辩驳到心脏病发作,可以说是相当残暴。”

“还有一次,据说荀子喝大了,居然狂批孟子,称自己才是孔子真正的传人。”

“荀子一生曾三次为稷下学宫的祭酒,是那个时代最牛的学术泰斗和辩论专家。”

“荀子第一次来到齐国时,齐国的国君是在滥竽充数故事中喜欢听独奏的那个。”

“齐王确实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四处征战,把天下都揍了个遍,还想灭周当天子。”

“齐国经历了田齐桓公、齐威王、齐宣王三代明君的励精图治后,已经达到了国力的巅峰,强盛一时。”

“齐王先是发动垂沙之役,痛打楚国让其成为小弟。”

“接着又伙同韩魏暴揍秦国,把秦国的函谷关都打掉了,逼得秦国割地求和。”

“然后他又暴揍燕国,攻打韩国,吞并宋国。”

“在吞并了天下膏腴之地后,齐国一跃成为了力压秦国的超级大国,天下呈现出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那会儿的齐王真是飘了,你听他的,他打你,你不听他的,他也打你。”

“可由于太霸道,终于遭到五国攻打。”

“齐国几乎亡国,齐王也被杀。”

“经过这一番动乱后,稷下学宫也解散了,荀子只能逃离了齐国。”

“因为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关系不错,荀子就投奔了黄歇成为门客。”

“借助了黄歇的影响力,荀子也有机会结识了更多楚国的社会名流。”

“并考察了楚国的政治、文化、经济、风土人情等,为日后他在南陵为政奠定了基础。”

李世民:虽说孔孟之道是历代帝王推崇的,但真正的统治思想则是荀子的外儒内法。

荀子年少时去齐国游学,学习孔子之道。

在稷下学宫跟群儒论辩,又博众家所长。

于是思想渐渐自成一系,但仍属于儒学范畴。

孔子的中心思想为仁,孟子的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法。

荀子以孔子为圣人,反对孟子的哲学思想,认为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

孟子以义为大旗,占领道德制高点,提出了人性本善理论。

认为仁义礼智四种善德,是每个人生来就俱有的。

孟子又说水向东还是向西流的确无法判断,但水一定是向下流的,绝不会向上流。

人的天性就是善良,至于那些不善良的人,本非是他们天生不善良,而是后天环境造成的。

荀子在稷下学宫博众家所长,虽以孔子思想为主,但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正。

通过观察人性,得出人性本恶的观点。

荀子认为,所谓的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

荀子认为人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

荀子的性恶论得到其他学派的认可,但被儒家抨击,儒生认为荀子是离经叛道的。

来自儒生的抨击,让荀子感到十分迷惑,思想上的痛苦让他决心去秦国走走,希望能得到顿悟。

荀子所处的时代,秦国已经是天下第一强国,跟齐国并称西东二帝。

跟齐国不同,秦国不兴私学。

但精英人士纷纷入秦效力,且取得不错的功业。

秦国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凡事讲实用,不喜空谈理论。

法家是儒家最强大的劲敌,在法家的光辉下,儒家学者根本无法执一国之牛耳。

于是只能在人性、治国理论上深研,渐渐脱离了实际,变得虚幻起来。

荀子入秦,就是想从对立面的法家寻求灵感,以便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事实证明,荀子的这一决定非常正确。

荀子正是因为入秦看到了秦国的一切,这才对法家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成为儒法兼通的一代宗师。

“公元278年,齐襄王六年。”

“田单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收复失地,齐国终于恢复了些元气。”

“齐襄王于是赶紧召集失散的学士们,准备重开稷下学宫,荀子也从楚国返回了齐国。”

“荀子前脚刚一走,楚国就遭了大殃了。”

“秦将白起水淹城池,淹死了几十万老百姓后。”

“又攻破了都城,烧毁了楚国的祖庙,并占领了楚国的半壁江山。”

“大诗人屈原也觉得楚国完蛋了,直接投江自杀。”

“由于齐国也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灾难,所以荀子非常想在齐国施展才华,改变其国运。”

“但荀子跟齐襄王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后,对方根本没有兴趣。”

“事实证明,齐襄王确实是庸才,一辈子没有什么大作为。”

“但他还是很尊敬荀子的,拜荀子为清大夫,并让其主持稷下学宫的重建和恢复工作。”

“这段时间是荀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也是他的思想理论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

“之所以这么说,从荀子到秦国后的态度和他在楚国治理地方的表现就能看出来。”

“在齐国待了十几年后,齐惠王去世,齐王建继位,齐国的政局又开始乱了。”

“财政没有钱,拨不出银子,稷下学宫的学士们只能离开齐国自谋生路。”

“荀子也是在那个时候接到了范雎的推荐,来到了秦国。”

“荀子入秦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因为按照当时儒生的理解。”

“秦国是野蛮、邪恶、残暴、不讲仁义、出尔反尔的蛮夷之邦,孔夫子就不入秦,儒生就更不会入秦了。”

“然而身为儒学泰斗的荀子不但入了秦,对秦国的评价还挺高,这也成为了后世儒生批判他的槽点之一。”

“荀子到秦国兜兜转转一圈后,他觉得这地方的老百姓淳朴勤劳,生产积极性很高。”

“官吏严肃认真,勤勉办事。”

“秦国上上下下公私分明,各尽其职是一个高效廉洁的国家。”

“总而言之,秦国几乎就是个完美的国家。”

“秦国的强大不是靠运气,而是活该有这么强大。”

“荀子的这番评价可谓是捅了儒生们的肺管子,要知道当时的儒生们宁可跳到海里喂鱼,也不愿意生活在秦国的统治下。”

“如果说荀子指着秦王的鼻子大骂,儒生们还会敬他是条汉子。”

“可没想到荀子竟会如此的夸奖秦国,实在让人受不了。”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荀子并不是一个屁股决定脑袋,立场决定认知的人。”

“而是务实求真,能够明辨是非的大智慧者。”

“荀子一方面认可秦国的优点,另一方面向秦昭襄王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

“但秦昭襄王依旧不感兴趣,直接一句话就打发了。”

荀子:在秦国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我放下了心中的偏见与傲慢。

回想当年,秦赵长平之战爆发。

秦国武安君白起阵斩赵军二十余万,之后又坑杀赵国降卒二十余万,赵国精锐大军四十五万灰飞烟灭。

白起在短暂休整后,率三十万秦军向邯郸进兵,意在一战灭赵。

赵王紧急召见群臣,商议存亡之策,打是一定打不过秦军的,只有求和一条路可行。

最终赵王派特使入秦商议议和之事,而他也是这个时候作为赵国使团成员到秦国的。

他以前从来没有去过秦国,只听别人说起过秦国。

什么秦国法律残暴无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秦人穷困潦倒,秦政苛如猛虎。

他就想去看看,这样一个残暴贫穷的秦国是如何击败文明繁华的赵国的。

他坐着马车入秦,一路上轻车缓行,细心观察秦国的风土人情,吏治民生。

他跟秦国的百姓、小吏、官员、朝臣都有密切接触,且有愉快的交流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