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335章 诗圣杜甫(第2页)

“可是官场非常的勾心斗角,李林甫怎么咽得下这口气,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于是李林甫就设计了一场戏,杜甫仍然没有得到重用。”

“天宝十四载,杜甫被李林甫授予河西尉这种小官。”

“但是杜甫觉得授予他这个官职是对他的侮辱,于是不愿意为了那五斗米折腰。”

“朝廷又将杜甫改任为参军,也是一个官职不大的小官职。”

“杜甫也在自己的诗里提到过自己曾经担任过参军的事实,其实这些官职也只是有名无实,虚职而已。”

“杜甫当时已经44岁了,来到长安10多年,他慢慢学会了接受现实。”

“当初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只会让自己一家老小陷于贫寒和温饱都成问题的困难中。”

“因为杜甫的官职基本是虚职,而朝廷也大多拜高踩地。”

“杜甫每个月很够领到的俸禄也是少得可伶,连一家人的温饱都成了严重问题。”

“那一年,杜甫的小儿子饿死在家中。”

“杜甫为此写了一首著名的石壕吏,让人非常心碎。”

王安石:杜甫在长安时期和李白的相遇,堪称中华文学史上伟大的相遇。

杜甫和李白实际的交往其实很有限,但却很有意义。

杜甫和李白真实相处的时间,集中在天宝年间。

杜甫陪李白渡过黄河去了趟王屋山,拜访得道高人。

秋天又一起到宋州寻访大诗人高适,登台饮酒。

第二年秋天,两人又在兖州重逢。

兖州之会后,两人虽然再无相见,但杜甫经常有诗来表达想念。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被卷入永王的军事行动中,因此下狱。

杜甫牵挂不已,连着好几晚梦到李白,并为此作诗留念。

从某种程度上说,李白是杜甫精神世界的一个参照,甚至就是杜甫另一个自我的投射。

杜甫在诗里说的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似乎更像是在说自己。

对于杜甫来说,李白出现在他最迷茫的时候。

让杜甫求取功名利禄的世俗压力下,看到了一种洒脱的人生。

自古以来,在同一领域的巅峰人物,有很多终生难以相遇。

只有李白和杜甫,同处一个时代,并且他们彼此相遇了。

杜甫和李白的相遇,是文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这是太阳与星星的相遇,或许只有老子和孔子的相遇能与之媲美。

李白具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这一点正好与杜甫的人生理想相契合,所以他们一见如故。

李白爱憎分明、行侠重义的高尚品格,更是深深感召着杜甫。

而最终使他们灵犀相通,不能相忘于江湖的,是他们对诗歌的探讨。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或许都需要一个偶像,需要去膜拜,需要去仰望。

杜甫是幸运的,他遇到了这个偶像李白。

并且他的偶像完全接纳了他,在真心地喜欢着他。

因为对偶像的倾慕,所以思念。

因为思念,所以写诗。

终其一生,杜甫为李白一共写了十五首诗。

不知李白初见杜甫的时候,有没有料到,这个和自己如此投缘的年轻人,有一天会和自己在诗坛齐名。

毋庸置疑的是,杜甫和李白遇见以后。

李白对杜甫的肯定和欣赏,给了杜甫将诗歌继续写下去的巨大的信心和力量。

“杜甫晚年,安史之乱爆发,人心惶惶,此时的唐玄宗选择逃跑。”

“在这一年,太子李亨即位,为唐肃宗,此时的杜甫也在避难。”

“杜甫听说了唐肃宗即位,国难当头,杜甫想要为国家尽一份自己的力。”

“可是在途中,杜甫被叛军所俘,押到长安。”

“叛军并没有把杜甫放在眼里,可是杜甫一直都在忧国忧民。”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两篇用血泪造就的文章,字字珠玑。”

“文章表达了自己报国的忠贞和忧国忧民,可是他依旧怀才不遇。”

“到了国难关头,杜甫依旧没有放弃为国效力。”

“这时候,他偷偷逃出来,想投奔唐肃宗。”

“杜甫依然不受重用,被授予左拾遗这个官职。”

“这是他为国效力,实现自己志向的开端,可是没想到不久后还是被贬了。”

“杜甫被贬后心情十分忧郁,此时的杜甫年事已高,看尽了世态炎凉。”

“因为杜甫为人说情,唐肃宗下令终生不再任用杜甫。”

“在安史之乱的有一次战乱中,杜甫目睹战乱对百姓身心的摧残。”

“他在忧心之下写下了被后世歌颂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当时百姓生活的疾苦,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那时候正值战乱,朝廷赋税重,青壮年都要被抓去服劳役,剩下妻儿老小孤苦伶仃。”

“杜甫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他不再对朝廷抱有任何幻想。”

“也不再奢望能通过做官,达到治世救民于水火之中了。”

“他厌恶了仕途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他的心境再也不像当中站在山顶时的热血沸腾了,只剩下无奈和慨叹。”

“于是他辞去了官职,在友人的帮助和接济下,来到了成都建立了一座草堂,史称杜甫草堂。”

“后来,好友不停地给杜甫推荐官职。”

“杜甫在此期间也担任过很多官职,但是都比较小。”

“杜甫几次辞职,生活极其艰苦。”

“那一年,杜甫想要回乡,乘舟远行,正逢大乱。”

“杜甫想投靠亲戚,但是又逢大水,饿得几天没有吃东西。”

“后来得贵人相救,洪水依然没有退去。”

“后来,杜甫在回乡的途中去世,时年59岁。”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品德高尚,可是怀才不遇。”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杜甫的经历也非常的坎坷艰辛,也是他的辛酸往事造就了悲壮忧郁的诗风。”

“晚年的诗中突显了自己的悲惨遭遇,所以诗风大多沉郁顿挫。”

“杜甫的诗也被称为诗史,它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过程。”

朱棣:杜甫的死因有很大的争议,但真实的死因应该是病死的。

杜甫的死因说法不一,有饮酒过多而死,有吃东西撑死,有失足落水溺死,有食物中毒而死。

但杜甫的真实死因,早就在自己的诗文登高中明示过。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里的百年多病是杜甫形容自己多病,而在其他诗词中也多次提到自己有病。

杜甫之所以病逝,或许与自己一生的悲惨经历有关。

唐代重科举,读书人经常为了仕途夜读。

杜甫也经常看书到深夜,长期夜读除了会影响视力,还会影响身体健康。

唐人爱饮酒,杜甫的好友李白就是个酒坛子。

唐朝的诗人喝酒,几乎不吃饭,仅以行酒令等游戏助兴。

这样长期空腹喝酒,对身体的损失极大。

杜甫具体有多爱酒,从他的诗中就可窥见一斑。

杜甫青年中年时期,曾因经济苦难长期性饿肚子,长此以往难免会留下病根。

杜甫得知自己已经落下病根后,也一直未做医治,反而还坚持饮酒作乐。

如此一来,他的病情便也一步步恶化,到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去世时。

唐朝终于不再动荡,他所牵挂的黎民百姓也终于再次过上了安稳日子。

想来,杜甫临死时,应当已经瞑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