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挫败

雪灾考验着大瑞的国运。

 京中素来盛大的元宵灯会已被取消,朝廷下诏赈灾,各地常平仓、广惠仓开仓赈济,以解百姓燃眉之急。

 然而,朝廷表态的速度,不代表具体执行的进度。

 最高指示迅速下达,与此同时,落地细节却还在拉扯不休。

 “小民失业,坊市寂寥,寒冻之人,死损不少,薪炭、食物,其价倍增,……”李泓暄声音沙哑,含悲带愤,可饱满的情绪于他的政治谈判毫无助益。

 他到底太过稚嫩,根本不是几位老臣的对手。

 当初,六小王爷第一次提出救灾方案时,景泰帝快速拍板不假。然而,景泰帝只是指了个大方向,给了一个大承诺,具体资源都需要李泓暄自己一口一口啃到手。

 当时各位大人被景泰帝打个措手不及,一时没来得及反应,可并不代表大家都愿意配合。

 果然,隔了几天,大家回过味来,想明白了关窍,组织好了语言,拉好了团队,开始展开对李泓暄的围剿。

 南北俱有雪灾,各处都需钱粮。于是乎,每个人都很苦,都有一大堆暂时无法配合到位的理由。

 面对李泓暄为捐钱商户减免税费的方案,户部尚书郑大人眉头皱得简直可以夹死苍蝇,直接丢来一堆灵魂拷问:“如今各地粮仓俱开,钱粮花销如流水,王爷此时要减税,来年何以为继?”

 郑大人说到气愤时,花白的胡子跟着抖动着,仿佛李泓暄直接要抢他府上的钱粮一般。

 郑大人话语刚停,工部尚书便紧跟上前,有些滑不溜秋地开始绕圈子。

 “大灾过后,漕运需要疏通,各处水利都需要重修,这些都需要银子,也务必预留一些,不然后续春耕便要吃紧……”

 眼看话题被带偏。晕头转向的李泓暄咬牙保持一丝清明,好不容易从坑里绕出来,转而求助司农寺卿毛大人,却遭到了老大人毫不客气的拒绝。

 “王爷,你开口就要出炭四十,减市直之半以济贫民,如今漕运断绝,老臣去哪弄这许多炭!”

 毛大人说完,不顾李泓暄反应,直接转而提春耕方案,向户部要起钱来,他和郑大人吵吵嚷嚷,一句紧接着一句,直接把李泓暄晾在了一边,完全插不上话。

 老对手吵架间隙,毛大人还不忘抽出一个话头,提点一下六小王爷:

 “北边已由八皇子协调完成第一轮赈济,各地直接开仓调粮赈济,省了朝中不少事,六皇子如今主京中赈灾事宜,不如学一学八皇子此前做法,不必那么着急,百姓的房子总会修好,活下来的人总有饭吃。”

 李泓暄被胸中一口气堵住,还没来得及反驳,那几人又吵成一团,没他什么事了。

 李泓暄:叔叔伯伯们,我求的是,当下,立即,马上,

 各位叔叔伯伯:管他当前不当前,不归我管的我不管,但必须把后续的预算资源占上!

 李泓暄左冲右突,只觉得口干舌燥,不得不眼巴巴地向老爹求助。

 可景泰帝早已修成高高在上的帝王之术,只负责搭台。且景泰帝本有意历练历练自己这个儿子。此时只妥妥坐于云端观战,完全没有丝毫下场肉搏的打算。

 直到景泰帝实在看不下去,冷哼一声,用了三个词结束了今天的论战。

 “聒噪!再议!散朝!”

 李泓暄灰头土脸的回到王府,一头扎进外书房,直接瘫倒在榻上,仰望屋顶,长吁短叹。

 罗子昂在一旁苦劝,可六小王爷如牛皮糖一般,黏在皮垫子上,一动不动。

 杨芸儿于内宅得了消息,倒并不意外。

 大项目的谈判,哪有一次便能谈成的?

 此前李泓暄乐观地认为他将拥有父皇的鼎力支持,可杨芸儿是个清醒的。

 那些坐在云端的顶级老板,从来不会参与到执行细项中。

 他们大手一挥,便是指向光明。但通往光明的每一个台阶,都需要执行团队自己一锤子一锤子凿出来。哪怕摔得满身泥泞,手脚并用,也得自己咬牙,向光而行。这边是打工人胸中的一口真气。

 听闻李泓暄遇挫后浑身颓废,杨芸儿摇了摇头。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到底是嫩了些!

 如今,杨芸儿没有资格直冲朝堂,但她可以做的事依旧许多,比如成为李泓暄的后勤拉拉队与智囊。

 此时,杨芸儿直接拉了内院强助攻——老板娘崔婉儿,一起带了后勤补给,往外书房赶去。

 经过杨芸儿连续的劝解,崔婉儿今日勇敢跨出了二门。

 听到下人通禀,牛皮糖李泓暄突然一个鲤鱼打挺,从榻上起身,原先在一旁苦劝的罗子昂尚未反应过来,李泓暄已整理好了身上衣衫,直接迎了出去。

 六小王爷还是要脸的,他不想让心爱的女人见到了自己软弱、颓废的一面。

 李泓暄迎到院子门口,见到崔婉儿与杨芸儿手挽着手走进来,愣了一下。随即他先伸手扶过崔婉儿,待其进屋坐定后,才埋怨道:“你身子重,天寒路滑,怎么就出来了?”

 说着,李泓暄狠狠剜了一眼杨芸儿,却被小侧妃毫不示弱的眼神瞪了回去。

 崔婉儿知晓他的心思,笑着劝到:“不妨事,妾穿得暖和,带着手炉坐肩舆出来,不需自己走路。”

 说着她特意拉过杨芸儿的手,温和道:“王爷不必埋怨芸儿妹妹,往日是我疏忽,我们夫妇一体,知晓王爷烦闷,自然是有责任为王爷分忧的,而不是整日躲于后宅。”

 说着,她招呼跟着来的仆妇,打开食盒,只见四碗浓汤,配着七八碟精致小菜,有荤有素,居然还有鱼脍。

 见李泓暄一脸疑惑,崔婉儿笑着介绍到:“这是婉儿妹妹想到的新鲜吃法,叫做过桥米缆,这吃食还有个故事呢!”

 杨芸儿自然的接上话头:“传说呀,有一个秀才为了复习迎考,独自住在湖心岛闭关苦读,他娘子日日过桥上岛送饭,可到了岛上饭菜都凉了,秀才娘子心疼自家相公,一直在苦思保温之法,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被她找到法子了。”

 杨芸儿故作神秘的看着李泓暄,又笑嘻嘻看了一眼崔婉儿。

 “秀才娘子送鸡汤时发现汤上盖着一层厚厚的鸡油,好比给汤盖了保温盖子。于是她便先把肥鸡、筒骨熬出清汤,上覆厚厚鸡油;米缆在家烫好,还配了各色小菜,送到相公面前时,将米缆并荤素配菜都倒入汤中,就是一碗热腾腾的米缆。据说啊,吃着这个过桥米缆,秀才一路考中了状元。”

 在她说笑间,檀云和莺儿早已将碗筷、汤和配菜都摆好。崔婉儿接过筷子,给李泓暄快速烫上一碗米线,杨芸儿则在一边解说:“先放荤,有鱼有肉,火腿片是灵魂,再下蔬菜,最后放米缆,搅一搅,喝汤时可以加点儿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