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内阁的发展(第2页)

 萧盼盼想了想,说道,“皇权和相权的对立自古有之。历代手握权柄的皇帝想办事,要么能控制丞相,要么能架空丞相。根源在于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是有能力,和只追求独尊的皇权打擂台的。”

 “比如在宋代,宰相敢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根源在于宋代的宰相切实的掌握了执行权。蒙元时代,皇帝孱弱,宰相跋扈,经历过这个时代的洪武皇帝也做出了一个元朝灭亡的相关总结,委政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但现实的问题在于,在整个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中,丞相或者宰相的生态位是无法被取代的,也就是说,不管皇帝用什么方法,改什么名字,一个王朝里必然会有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最后占据这个位子。”

 萧盼盼的这个说法,让无数的皇帝都感到了头疼。

 “洪武皇帝在废除丞相后,工作量暴增,平均每天要审批的公文多达207份,处理的事务超过了400件,然后感叹道,人主以一身御天下,不可无辅臣,而辅臣必择于正士。于是他设立了四辅官,让民间的大儒来协助自己,这算是内阁的前身了。”

 听到这的朱元璋苦笑了一下。

 “到了您的时代,内阁其实只相当于顾问秘书,所谓的内阁大学士官职也很低,只有正五品。在仁宗时期,内阁的地位和职权开始逐步提高,阁权之重,快追上汉唐时期的宰相了。这一时期的内阁官员地位尊崇,且靠拢皇权。比如杨士奇就身兼部职和殿阁大学士,不久就有了三杨用事,政归内阁的说法。”

 萧盼盼摊手,“这就是生态位的回归了。”

 朱棣阴沉着脸看了看自己的大儿子,朱高炽对此只能在心里叫苦,而此时的杨士奇这陷入到了无比的忐忑之中。

 “接着发展下去,大学士必须有侍郎和尚书的资历,三品以下的官僚根本不可能入阁。在入阁后,官员加衔,内阁大学士成为了最高官位。从这一点看,内阁原本只是顾问秘书的职能就已经被突破了。”

 “大概在正德年间,内阁的地位全面超过了六部,其内部也出现了地位的变化,有了首辅,次辅,群辅的区分,然后这个首辅就逐渐成为了整个内阁的话事人。”

 朱元璋算是理解了什么叫生态位回归了,这兜兜转转绕了一圈,所谓的丞相还是回来了。

 朱棣一时间也是无话可说,他觉得自己被某种无力感绑缚着。

 萧盼盼思索了片刻,“想玩好内阁这个操作系统,本质上是需要皇帝本人天纵英才,能文能武,加极其勤政的。”

 “但事情的发展却往往事与愿违,因为皇帝英明与否其实和丢硬币差不多,到底是正面还是反面,是圣君还是昏君谁都不知道。但内阁的官员们不同,这些经过科举和官场斗争筛选出来的卷王,不管个人能力多差,道德水平多低,都会比大部分资质平庸的皇帝厉害,更何况他们还是一群人。”

 “孤家寡人。”朱厚熜神色平静地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