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日出的月亮 作品

第224章 “聪明”的李林甫(第2页)

 关陇贵族的叛徒,这个提法倒是让大唐时代的帝王将相们感到意外,但又莫名的觉得契合。

 “但户口不够就没有钱,李世民再能搞精兵突击也是要花钱的,所以在财政困难的问题面前,他就玩了一出衙门办公自负盈亏。我没钱开工资,但我可以给衙门批土地 给衙门释放政策,你们自己去赚钱。”

 李世民觉得这方法很不错。

 “朝廷经商,很快就会变成放高利贷 。但玩金融是有风险的,所以李世民先生又搞了一个捉钱令史,这些人深谙搞钱的技巧,让他们去放贷,赚了升官,赔了受罚。”

 “当时整个大唐中央朝廷,编制就七百多人,这些捉钱令史就占了六百多个名额。可见天可汗是真缺钱啊。”

 莫名的,刘彻觉得自己和这个李世民绝对能聊得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朝廷经商客观上助推了大唐全民经商的社会氛围,这也为后来李林甫的一系列改革提供了基础。”

 萧盼盼顿了顿,“时间来到了你的时代,缺钱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这个时候李林甫站了出来。”

 “这里有一个背景,那就是实物税的各种麻烦到了开元时代开始大规模显现。”

 “什么运输耗费,保存损耗,贪污腐败都大规模的冒头。更重要的是,底层百姓的缴税压力越来越大,逃户越来越多。”

 “这个问题本质上还是租庸调制和均田制不合理造成的。从官方口径上来说,大唐分田是每丁得一百亩,每一百亩只收两石。即每亩地交两升。这种五十税一的税率简直就是大善人。”

 “但实际上,大部分人能分到的永业田和口分田能到三十亩就不错了。所以,在依旧收两石的情况下,税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二十。”

 “这还只是台面上的,台面下的就是租庸调制的那个调,就是纺织品,或者其它的替代物。这些东西最后的运输成本和损耗成本是归在老百姓身上的。”

 “至于徭役的恐怖,我之前详细说过了。”

 “而这些负面的问题,到了开元时代总爆发的根子,在于大唐朝廷要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

 “抛开你们这些权贵的各种奢侈浪费,光是膨胀的政府周转和长期的对外战争,就足够一个普通帝国直接崩溃了。”

 李隆基听到这,头都大了一圈。

 “然后,小机灵鬼李林甫在这种情况下想了个办法,老百姓就别交实物税了,麻烦,交铜钱吧。”

 萧盼盼顿了顿,“先说结论,老百姓要交铜钱,但大唐一直缺铜钱,所以从一开始就是钱贵粮贱。”

 “接着,李林甫在通过你们时代的银行柜坊,大规模的吸纳社会流动资金,再一次推高铜钱价值,老百姓手上的粮食就更不值钱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百姓只能卖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因此开始全面燃向整个大唐帝国,完全到了无法控制的局面。”

 “而你,李隆基,对此毫不在意。因为李林甫把自己从社会上吸纳到的大量资金摆到了你的面前,然后告诉你,咱有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在那一刻,你放弃了对社会深层矛盾的继续探索和纠正,放弃了对募兵制的管控。”

 “然后抱着你心爱的琵琶,和完美的爱人,开始沉浸在了金融资本创造的虚假繁荣中,不可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