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日出的月亮 作品

第227章 大唐的军事战略和地缘危机

萧盼盼的这番说明让李隆基陷入到了一种极度沉重的自我怀疑当中。

 他并不确定,未来的自己一次性杀死三个亲生骨肉的原因,究竟是因为所谓的老李家的政治传统,还是因为这些孩子真的摸到了藩镇的后勤供给渠道。

 但他可以确定,未来的那个朝局的确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所有的力量都在撕扯着这个国家,而自己手上那看似稳固的权柄其实也早已流失殆尽。

 一想到这一点,他的心里就感到无比的恐慌,甚至愤怒。

 尽管此时的他依然还是那个愿意肩扛重担的皇帝,但萧盼盼的这一系列的历史解读都让他本能的感到了如芒在背,他一直压制在心底里那最深的恐惧正在他的周身蔓延。

 “你以为朕想这么做吗?”

 他压着心中升腾起的情绪在眼前的面板上写道,“你自己都说了,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到了朕的时代爆发,朕能怎么办?朕又不明白什么生产力不生产力,朕也不知道海外哪里有宝藏,良种!朕更不明白什么是货币权!”

 “朕只知道,只要是当皇帝的,脑子里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怎么去坐稳那个位置!”

 看着李隆基发来的这段文字,萧盼盼颇感意外。

 然后回想了一下自己之前的一些说辞,的确有些太苛责他了,毕竟没开天眼,但她随即又觉得苛责算是轻的了,安史之乱固然是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但你李隆基的直接责任是跑不掉的。

 于是她平静的回复道:“问题在于,你的这个皇位最后也没有坐稳啊。”

 李隆基的所有情绪,瞬间被萧盼盼的一句话噎了回去。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的叛军在你的亲自助攻下,攻破了潼关,长安无险可守。于是你仓皇逃跑。达到马嵬驿之后,随军的将士疲惫不堪,怨恨至极,于是出现兵变,时任宰相杨国忠被乱军杀死肢解,其妹,也就是你当时最宠爱的女人也被禁军要求处死。”

 “在你亲手杀死了自己生命中最后的一抹亮色后,你逃往了四川,你的太子到灵武自行宣布继位,你成了太上皇。从你颁布的《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来看,你有无奈也有释然。”

 “之后的两年时间里,你不断的忏悔,你想念姚崇,悔恨重用李林甫,去祭奠了警告过你安禄山会造反的张九龄。”

 “晚年的你最后被幽禁在了太极宫中,丢失了你的权力,丢失了你的情爱,丢失了你的尊严,只剩下一具苍老虚弱的身体,最终在78岁这一年在孤寂中走向了自己的人生终点。”

 李隆基的大脑在一瞬间进入了空白状态,那个最让他胆寒的结局终于还是落在了他的身上,在这一刻,他觉得自己看见了姑姑,她在对自己笑,放肆大声的嘲笑。

 萧盼盼见李隆基没有再回应,也不知道他的想法,所以问道:“还有再听吗?接下来是关于安史之乱爆发的最后一个要素了。”

 李隆基回过了神来,当即回复道:“要听!”

 他还是皇帝,他还有机会,他不能被击倒。

 “之前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解释了安史之乱爆发的深层原因,接下来就是地缘的角度了,也正是因为地缘的问题,导致了大唐的军事策略开始从居重驭轻,变成了外重内轻。”

 李隆基调整好了情绪,把注意力重新集中了回来。

 “之前在连接汉武帝时代时,讲了草原少数民生活方式的族形成和南下劫掠的根本原因。所以当长城以北的少数民族被有效整合跟组织时,绝对会成为中原帝国的首要威胁。与此同时,一个分裂和不安的北境草原,自然是中原帝国梦寐以求的幸福。”

 “从这一点上去看,贯穿整个大唐时代的北境局势,应该都是幸福的。”

 这个结论让李隆基和所有唐朝时空的其他帝王将相都觉得怪异,要是幸福,何必有那么多藩镇呢?

 “大唐北境外的各少数民族之所以长期处在分裂、动荡与不安之中,主要原因在于当时那些适合半游牧,半农耕的地方,如陇右、河套、辽西、大同和燕云一带,都被中原帝国牢牢地控制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