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泽山的李太后 作品

第十八章 科举(二)

听到声音,张信走到外面,看到家里的小厮张和跑了进来:小少爷,中了,中了,开封府解试您中了第五名,报喜的关差已经到了外面。

张信:什么玩意,你没搞错吧,我今年不过八九岁,朝中的大员们怎么想的啊。

2天前,开封府主考的官员看到张信的策论喜爱的不得了,本想点做第一,可一看到名字又不知道怎么办就一步步的报到官家手上。

这时候官家也在为一些土地兼并的事情烦恼,突然看到给来的张信策论突然有点茅塞顿开,只是张信这个年轻如果给第一解元有点不好,主要还是年龄太小又是勋贵子弟,给了第一难免有人说三道四。

而且张信拿了举人后就要参加锁厅试也就是给勋贵、有官位的人参加

《宋史·选举志三》:“熙寧十年,始立《宗子試法》。凡祖宗袒免親已受命者,附鎖廳試,自袒免以外,得試于國子監。”

也就是张信要参加特殊科举,不必和考生一起省试,而是集中到国子监专门考试,怕的就是勋贵们在考场上被监考官员袒护,谁家没点官面的关系。

去国子监直接由朝廷重臣或者皇室人员监考,避免出现徇私舞弊,不过因为很多勋贵子弟都有荫封的官,一届也没俩去科举,所以锁厅试都快被人忘了。

不出一天,全东京城都知道了建昌伯爵府的孙少爷中了解试第五,一月后将会专门去参加锁厅试,更为关键这次锁厅试就只有他一个人。

而揭榜的第二天御史中丞王佑就上门了,他竟然是上门提亲。

家中张少贤卧床,自然就只能是当家主母李氏招待。

王佑:我有一子二女,长女若与今年10岁,次女若弗7岁,都与你家小公子年龄相仿,不知能否结个亲家。

李氏:还有这种好事啊,只是我家公爷在西北防御西夏人,而我夫君又受了重伤躺床上修养无法做主啊

王佑听到这里也觉得自己来到不是时候,人家家里做主的男人都无法出来。。。

可就这时候张信走了进来:祖母金安,母亲金安,见过王台长。

王佑看向9岁的张信,发现这孩子竟然长得都快和一般女子高了,长大了势必是个身材高大的汉子,若没有参加科考倒是一个武将苗子。

王佑看着张信越看越喜欢:你就是信哥儿吧。

张信:是的,今天是来给我议亲的吗?

王佑:不错。你怎么想法。

张信:我对王台长(对御史台中丞的称呼)家的二位千金也不甚了解,这娶谁真不好定啊。

李氏:不如这样,下月贵妃娘娘会举办一个马球会,各家的公子、千金都会去,到时候王台长的二位千金也请过去,你远远看看就行。

王佑:这样顶好啊,孩子自己看上胜过父母之选。

张信:多谢王台长抬爱。

王佑刚走就又有别的官员送女儿上门了,这次对西夏大战,只要张家不出现实质的错误估计张忠还能升官甚至升爵位。而张少贤英勇杀敌,听说也要升官。立马成了现在的开封府红人。

锁厅试九月十七日,锁厅试在国子监举行。

张信就一个人,非常的尴尬,禁军、内侍、监考官,七八个人看着自己一个人,弄得其非常紧张

看着半个时辰张信都没写什么东西,监考的刘内侍上前说:小少爷,您这是怎么了,没写几个字。

张信:紧紧张,你们几十个人看着我,我紧张。

刘内侍想了想跟主考的礼部员外郎司忠愿说了一下情况,司忠愿也觉得好像是那么回事,几个监考商量了一下,只留下刘内侍和他,其他人都撤了。

里面只有两个人了,张信开始也认真起来,考试内容是诗词各2篇,赋一篇,策略一篇。

诗词很好写,基本是命题作文,而张信记忆中的诗词不要说太多,唐诗宋词3000首从小就背着。

只是赋这玩意背的很少,不过有几个是个学生都背过,那就是前后赤壁赋。

赤壁赋

“丁丑之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张信心想:老苏对不起了,等你长大了,我罩着你。。。(现在苏东坡才4岁)

至于策论,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折腾自己,里面就一个题目:冗费、冗员、冗兵之症,何解。

这个问题张信心中有很多网友给的解决方法,可要符合现在的方式又不得罪人那就难了。。。

冗会造成什么。。。那就是没钱。

堵不如疏,最好一边推恩,一边扩大赚钱的方法。

于是张信按照王安石新政的方法改进了一下,精兵简政、青苗法等等。。。洋洋洒洒几万字。

又是锁厅试就他一个人时间到了也没人提醒他。倒不是不提醒,而是刘内侍组织了:官家很重视这孩子,而且这孩子貌似已经进入一种忘我的感觉,等他写完吧,反正锁厅试就他一个人,没别人。

又过了半个时辰张信才写完,全部检查了一遍后交了上去。只是张信这写完了不能走,他就一个人,批考卷的考官却是三个人,主打的一个快速出结果。

当然也不能让孩子白等,国子监还是给他和监考们准备了饭食。

吃饭时候张信专门跟刘内侍坐在了一起。

张信:您是刘内侍吧,我爹经常提起你。

刘内侍一听放下筷子:小公爷。。。说习惯了,张将军经常说起我?

张信:是啊,我爹说以前还小的时候从宫里回来,别的内侍都只是给个灯笼,而您却每次都是送到宫门口,虽然只是这样一个无关紧要的举措,但当时我爹也只是个孩子,让她一个人还是害怕的,但有了您陪着他都不怕,所以每次他离开宫里都希望是您陪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