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酒何寻 作品

第三十一章 既遇良人,缘何不喜

傍晚,酉时。薛宅。

 

薛元诏结束了本日的当值,刚回到家中。陆娘已经做好了晚饭,饭菜已摆上了桌。

 

薛元诏的肚子早就空了,上了饭桌,风卷残云一般扫荡汤菜。

 

“今天怎么了?饿成这样了?”秦子姝生怕他噎着了。

 

“没怎么。”

 

“今天衙署里可忙?有没有遇到什么案子?”

 

“今日衙署还算清净,也无人报案……”

 

“那怎么饿成这样了?”

 

“上午去外面走了走……”

 

“你这值当得倒闲。”秦子姝放下手中的筷子:“昀珺刚回到京城,往后旬休,但凡没有轮到你当值,都带她出门转转。”

 

一听母亲这么说,薛元诏正好想起了前些天跟顾琎之刘湶的约定:腊月里的第二个旬休日,在城里租辆马车,去城外的云遥山赏枫。

 

腊月里的第二个旬休日,正是十天后的下个旬休日。薛元诏想也没想就说道:“我已跟两位朋友约好了,下个旬休日去城外的云遥山赏枫。正好带上妹妹。”

 

“是你衙署的同僚么?还是其他哪个衙门的俊才?”秦子姝饶有兴致。

 

薛元诏自然明白秦子姝的意思,笑而不语。

 

“你约了你的同僚,我跟着干嘛?”薛昀珺却不太想去。

 

秦子姝立马打断她:“你还以为在郯州呢!?你也不小了,不该出门给我找个女婿回来了?我后天就回隼州了,你在京城,凡事多听你哥的。”

 

“阿娘说的是。”薛元诏说道:“就下个旬休日,我带妹妹出门转转。到时我再叫上一位朋友。”

 

“是谁?”秦子姝又好奇发问。

 

“衙署的一位同僚。年纪与我相仿。”

 

“哦?那他是何职务?”

 

“往后再告诉母亲。”

 

“为什么现在不说?”薛昀珺问道。

 

“吃菜。”薛元诏说道。

 

……

 

十天后。京城郊外的云遥山。

 

蜿蜒的盘山路上,丁府年逾五十的仆人老张正驾驶着一辆四轮马车缓缓上山。车厢里坐着杜菁菁、丁妤儿、晓儿三个人。马车距离山顶已经不远。

 

杜菁菁是丁妤儿的嫂嫂,今日以秋游之名将丁妤儿“骗”了出来。她的目的地是云遥山顶的一座尼姑庵。

 

老张驾驶马车很快到达了山顶。他将马车停在一处平整的砾石空地上。“大姐儿,到了。”

 

车里的杜菁菁、丁妤儿、晓儿依次下了车。空地往里山的方向有一面丈余高的青石墙。杜菁菁领着丁妤儿和晓儿绕过青石墙往里山走。

 

丁妤儿是第一次来到山顶,不免问她嫂子一句:“嫂嫂,我们去哪里?”

 

“到了你就知道了。”杜菁菁却卖起了关子。

 

三人前行数十步,脚下的路从碎石小道变成了青石台阶。三人踏上石阶往上走,视线的前方逐渐升出一座黄墙灰瓦的庙宇。庙宇朱门半掩,门上的褐色木匾上刻着三个字:隐缘庵。

 

“这是?”丁妤儿疑惑地问杜菁菁。

 

杜菁菁仍然不答,领着二人走进隐缘庵的木门。

 

进了庵里,杜菁菁只管领着二人前行。庵里静谧,丁妤儿也不再发声多问,只是静静跟随。三人一路经过两座殿宇,来到第三座殿宇。杜菁菁直接走进殿里。丁妤儿和晓儿也跟着入内。

 

杜菁菁带着两人走到殿正中,面向高大的佛像拜了三拜。

 

佛像前摆着一张条形的木案,木案旁站着一位上了些年纪的师太。

 

师太等三人拜了佛像后,从木案上取下一只签筒,问杜菁菁:“请问是哪位施主?”

 

杜菁菁将丁妤儿轻推到师太面前。

 

丁妤儿没看懂,问杜菁菁:“嫂嫂,这是?”

 

杜菁菁笑着对她说道:“从签筒里取一支出来。”

 

丁妤儿虽然还不知道杜菁菁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是看杜菁菁的架势,也不好拒绝,只能伸手从师太手中的签筒里取出一支签。

 

她低头看一眼,泛黄的竹签上写着八个字:既遇良人,缘何不喜。

 

杜菁菁凑过来看一眼签文。“师傅,此作何解?”她问师太。

 

丁妤儿将竹签交给师太。师太看一眼,将竹签放回到签筒里。“既遇良人,缘何不喜?喜或不喜,缘至未至。得与不得,尽由缘定,无强无求。”师太不紧不慢告诉丁妤儿和杜菁菁。

 

师太说得流畅,对此签文的寓意已十分熟稔了。

 

但是杜菁菁和丁妤儿却听得云里雾里的。“师傅,能否说得细一些?”杜菁菁问师太。

 

师太仍是不紧不慢,又答一句:“得与不得,尽由缘定,无强无求。”

 

见师太又将原话复述一遍,杜菁菁便不好再问了。“谢过师傅。”她双手合十致谢。

 

师太也双手合十还礼。

 

杜菁菁得到了一个还需“参悟”的“解答”,转身领着丁妤儿跟晓儿出了殿宇。

 

三人直接走出了隐缘庵。丁妤儿看明白了,嫂嫂今日借口上山看枫叶,却是把自己骗来求签了。杜菁菁擅作主张,让她有些“气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