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酒何寻 作品

第九十九章 算账

薛元诏到邤县的第四天,他走进了邤县百姓的家中。

他只带了窦荆,身着便服,坐上县令署的马车出了县城。

他在离马场不远的周围随意找了一处院落。

马车刻意停留远处,他带窦荆走过去敲门。

开门的是一位老妇人。

“请问你们是?”老妇人问。

“我是邤县新任县令薛元诏。”

“你……是县令?”老妇人看着年轻的薛元诏,一脸难以置信。

“是。”

“你是县令,怎么……怎么会到我这里来?”

“怎么?”薛元诏笑道:“阿婆,我不能来么?”

“我是说,”妇人也笑:“我活了这么久,还没见过县令老爷到我们平头小民家里来的呢!!”妇人转头朝身后喊:“老头子快过来,县令老爷来咱们家了!!”

妇人的老头子慌忙小跑过来,见到如此年轻的县令也是不敢相信,但更多是忐忑和不安:“县令老爷今日过来是因为什么啊?”

“不为什么。只是问一些事情。”

“问什么事情呢?”老翁松了一口气,邀请薛元诏两人进院子。

老翁将薛元诏两人直接引进堂屋,先请坐方凳,再给每人倒碗水。

“你们也坐吧。”薛元诏让老两口子也坐。

老翁老妇:“我们还是站着吧。”

窦荆:“县令请你们坐,你们就坐吧。”

老翁老妇便听请。

“家里就你们二位吗?”薛元诏问道。

“儿子儿媳出去地里干活了。”

“哦。”

“你们的地离家远吗?”

“不远,就几百步。”

“听说,马场想买你们的地?”

“是的。”

“听说这个事情都谈了两年了?”

“是的。”

“为什么一直没有谈成呢?”

“因为他们出的价太低了。”

“他们出多少?”

“一亩地一年一千三百文。”

“你们要的是多少?”

“一亩地一年两千文。”

“这只是你们一家的要价,还是其他家也是这个要价?”

“其余家也是两千文。”

“哦。”

“大家的要价都是一样的。”

“一亩地,一年可以收获粮食多少斤?”

“两百来斤。”

“现在市面上粮食的价格是多少?”

“六文钱一斤。”

“那算下来的话,一亩地一年的收益就是一千二百文。”

“是的。”老翁主动解释一下为什么要价两千文:““但是我们如果把地卖给他们,我们自己就没有地了。地都没了,那这生计也没了。每家的家里都有几口子人,总得为往后的日子求个保障吧?大家的要价是高了些,但也是合情合理的。”

“哦。能理解,能理解。”

“但是马场的人就不能理解。”

“马场一直坚持一千三百文不松口吗?”

“是的。”

“现在还是?”

“是的。”

“嗯。知道了。”

薛元诏端起手里的碗喝一口水,起身,碗放凳子上,告辞:“今天打扰了。”

“不打扰不打扰。”老两口子忙起身相送。

……

出了老两口子的院子,薛元诏打算在马场周围再找几家人问问。

“我们再去几家问问。”他告诉窦荆。

窦荆便跟着他。“刚才的老两口子看起来说的不是假话。其他人家的回答应该也是一样。”

“应该是。但是我们还是多问问。”

“好。”

……

在马场周围附近“走访”了一整个上午后,薛元诏满意地坐上了县令署的车往县城回。

他得到的回复都是一致的:种粮食一亩地一年收益一千二百文,买方购地出价一亩一年一千三百文,卖方要价一亩一年两千文,两方都不让步。

……

回县令署的马车里,薛元诏埋着头不说话,模样像是在想事情。窦荆见状,也不开口打扰他。

突然薛元诏抬起头,吩咐窦荆:“我给你两件差事。一是去了解下,如果种植草料,一亩地一年可以收割多少斤,草料的市价多少,换算成钱,一亩地一年的收益是多少。二是找到给马场送草料的车队,问清楚,马场购买草料,草料钱再加运输费是多少。换算一下,与一亩地一年产出草料相当的量,马场购买一次要花多少钱。”

“是。”窦荆不多问,直接承下了差事。诏哥要自己办的事,一定有他的原因。

……

三日后。

窦荆不负使命,经过四处、多方了解,带回了给薛元诏的答案:换种草料的话,一年收割三次,一亩地一年可收割草料三百五十斤,照市价两文一斤换算,收益为七百文。马场从外地购买一次三百五十斤的草料,草料钱再加上运输费,花费是一千六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