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我去

 京城中的年轻官员, 尤其是三十岁以下的,不少是因父祖之荫入仕。官职来得容易,有人较真非得证明自己值得、自己是真有本事,有人就恰恰相反, 认为人生过于容易可以随意挥霍。


 玩世不恭的人多了, 挨的骂也就多,京城纨绔早被骂习惯了。


 每逢出了大一些的事故, 即使在京城最混乱的时候也是有不少人在骂的。不少人自己儿子不争气, 他把整个京城的纨绔一块儿骂, 也请旨要求给这群小东西一个教训。有的时候上头管一管, 有的时候骂一骂闹事者的父兄, 让他们各自领回家去打。


 类似事情隔一阵就会发生,李泽这一本奏上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议论。有两个人出于惯性还跟着吆喝了两声,然后也没了下文。


 这一本恰在年末, 大家都忙着过年了。风俗里也不兴大过年的打孩子,此事就暂且搁置了,大家也以为这不过又是一出寻常戏码。该怎么过年还怎么过年去了。


 祝缨这是第二个在自己宅子里过的新年,今年比去年又富裕不少,田也多了几十亩, 她的田产破百了。除了仆人还是只有两个,一切都似模似样, 是一个正在发家的青年官员的家庭了。


 她把今年除夕值夜安排给了苏匡,没忘给苏匡订了年夜宴, 并且告诉他:“长夜漫漫,大家都是不能陪家人的, 你邀他们一道, 也好熟识熟识。”


 苏匡没想到她会说这个, 意外地看着她,然后很快反应过来。继而道谢,最后说:“郑大人高升,如今这大理寺里……是裴大人的天下啦。咱们……”


 祝缨道:“咱们把该干的干好才能再说其他,不是么?于你,先将这除夕过完。还要一道往裴大人家拜年呢。”


 “是啊……”苏匡心里还是有点乱,彻底投向裴清,他有点含糊。谋去跟随郑熹,似乎又有很大的难度。


 祝缨拍拍他的肩膀,慢慢地踱出了大理寺。


 今年比往年不同,裴清、冷云两处都要拜,年礼还不能分出厚薄,但是裴清又是暂代的大理寺,又要显出一点不同来。还有郑熹,还得编一个“欢送”的名目,才能用大理寺的公费再给他送一次丰富的年礼。


 祝缨心里算着账,如果郑熹不能短期内将她调走,下回过节就没理由用公费给郑熹送厚礼了。


 出了皇城,整个京城过年的氛围已经很浓了,祝缨上了马,对曹昌说:“你不回家过年呢?”


 曹昌摇摇头:“去年已经回家了,还是金大哥派人给咱们家投的拜年帖,今年可不能再叫家里这么寒碜了,我得去投帖子。”


 “瞎说,你出来做工不就是为了家里能过得好些么?年都不能回去陪着过,还算好?”


 曹昌道:“我跟表哥商议了,今年把爹娘也接到城里来过年,就住在姨父家。”


 祝缨想了一下,道:“也行。”回家让花姐又翻出一份年货,给曹昌带去给他父母。


 祝缨一个年过得挺不错的,裴清暂代大理寺,一时也找不着一个合适的人取代祝缨。郑熹临走前跟他交过底,还是希望大理寺能够在他手上的,大理寺后来补的那些空额大部分都是裴清的意思。从祝缨进大理寺开始,裴清就很认可祝缨的能力,人虽然是郑熹弄来的,但是一入大理寺,自己也是祝缨的上司,大家都有香火情。


 新的顶头上司不为难她,老上司又有许诺,祝缨两处拜年,也算如鱼得水。


 哪知新年假期一过,王云鹤就上了一本,表示李泽说得很对。朝廷不能不考虑青年官员的培养,京城的青年官员应该历练一番日后才能为国所用。


 陈峦竟然也附和,认为王云鹤说得有道理。连一向不大愿意有大改变的施鲲也“附议”。


 裴清等人散了朝回来,祝缨向裴、冷二人汇报工作兼作请示。裴清因是暂代,每逢此时必要冷云一同听汇报。大理寺没有什么意外,冷云捱到祝缨请示完毕,裴清问他还有什么补充的没有,冷云说:“没有没有,太平无事。”


 裴清将祝缨留下,问道:“七郎有提到过什么吗?”


 祝缨道:“不知大人说的是什么事?”


 裴清将朝上的事说了,祝缨也觉得有点问题:“单是李大人那一本还只是寻常,政事堂重提此事,似乎别有文章。不像只是为了几个纨绔。”


 裴清点点头:“我亦如是想。”他把祝缨上下打量,道:“应该不会有你吧……”


 祝缨心中一跳,她倒情愿里面有她!王云鹤跟她说过好几次了,认为她应该真正的做一做亲民官。有些事却是不能说出来的,她说:“无论有谁,政事堂既然动了心思,派多少人出去?怎么个派法?到什么地方、干什么,历练到什么程度、怎么回来,都应该会有个下文的,不至于仓促之间就通通赶了出去。这两天应该会有点风声吧?”


 裴清道:“我亦如是想。虽然有这件事,接下来也会有议论,大理寺上下不能慌不能乱,不要一惊一乍。”大理寺这几年虽然不是他当家,但这一批人也是在他手下使出来的,他也有那么一点关心。


 祝缨道:“是。灯节快到了,再发一笔钱,大家乐一乐,就容易不记得烦心的事了。”


 裴清笑道:“也只有你才能说出这样的话、办成这样的事。”暂代了大理寺才知道郑熹这几年过得有多么的舒服,真真全无后顾之忧。


 祝缨道:“只要您首肯,下官就去办。”


 “去吧。”


 祝缨发完了钱,当天就在宫门外面被甘泽传话——郑熹要见她。


 ——————————


 祝缨落衙先不回家,带着曹昌去了郑府,直入郑熹书房。


 郑熹一张脸上看不出喜怒,说:“坐。”


 祝缨坐下,问道:“您有烦心的事?”


 郑熹道:“有你。”


 “诶?”


 郑熹道:“政事堂打定了主意,要在京师简选年轻人派到各地历练。”


 “与我有关?我也在名单上?”祝缨说,“这……”


 郑熹一整个年也没闲着,他探到了皇帝和太子的口风,他讨厌的那个缺德鬼就是他的皇帝舅舅,外甥像舅,甥舅俩干了一模一样的事儿。刨去皇帝和太子中意的人,他已相中了一个倒霉蛋,打算趁着这一次政事堂要简选年轻官员外任的机会,将此人升个半级礼送出京。然后就可以把祝缨给调到东宫了。


 岂料他刚向政事堂提及此事想事先通个气,施鲲就说:“此人新任,不宜再动。”陈峦与郑熹还有点师生的名份,多给他说了一句:“名单已经差不多了。”


 郑熹顺势问道:“不知东宫属官有无调动?我也好有所准备,安排相关事宜。永平公主出降殿下要亲自送嫁,詹事府里得安排一些事儿。万一到时候人手有所欠缺,恐怕误事。”


 陈峦笑道:“放心,暂不动东宫的人。哦,你的故吏们,有要动的。”


 郑熹继续询问,陈峦道:“告诉你也无妨,你也知道规矩。”


 规矩就是,可以提前通知你,但是你别给政事堂耍心眼儿想要改变这个结果。老师信任你,你如果辜负了信任,当心老师整你。


 陈峦大方地把祝缨的名字告诉了郑熹。郑熹在他们面前还是个年轻人,这回被三个老鬼整得不轻。他不好当面反驳,只是问:“为什么?”


 陈峦道:“为什么不?”言语之中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


 郑熹想迂回地协商,王云鹤又提醒他:“你现在该做的是守好东宫。”


 郑熹铩羽而归,当天就召了祝缨来,问:“你怎么想?”


 祝缨道:“您的意思呢?”


 郑熹的表情很沉郁:“我在问你。”


 祝缨道:“政事堂为什么这么干?如果不知道原因,我就静等吏部下文。三个丞相,不知底细一时扛不住。”


 郑熹的心情是羞恼,都已经给祝缨许诺,要把人调到东宫,现在事情干到了一半被截胡了!他很不高兴!他说:“无论成行与否,我都安排你能够见一见东宫,你自己要有所准备。”


 祝缨道:“您才做詹事……”


 “无妨。正好有机会。”


 “是。”


 ——————————


 祝缨从郑府出来,心中并不像在郑熹面前说的那样的困惑。王云鹤是一个至诚君子,还是个有行动力的丞相,他心中想的事情,就必然要设法去做。做京兆的时候就能因为曹氏而上书,对律条的执行做补充。现在做了丞相,他不有所动作倒奇怪了。


 祝缨心情非常的好!


 她特别愿意离京外任。


 回家的路上,她控制住了表情,直到回到家里吃完了饭,往书斋一坐,才忍不住笑出声儿来。


 还没出正月,天还有点冷,张仙姑过来给她看看茶热不热。见她在笑就说:“这孩子,想什么呢?诶,你怎么把披肩弄下来了?”


 祝缨伤过肩膀和腿,花姐就给她做了披肩,张仙姑盯着祝缨天冷必须穿戴着,腿上也要穿得厚些,坐着的时候必须再盖条毡毯。


 祝缨看到张仙姑,噎了一下,但她忍着没跟张仙姑说。照着张仙姑的指示穿戴好,应付完了张仙姑,祝缨开始打腹稿。她愿意出京,也得写个奏本。然后是安排家里,住了一年多了,跟这房子才有了一点感情就要离开,竟是有点不舍……


 房子、田产,还好,都不多。


 要紧的是大理寺那里怎么安排,尤其是女监。


 祝缨心里一样一样地想着,哦,还有她在京城的这些线人。


 如果要出京赴任,她还得招募仆人,到陌生的地方上任,不带几个自己人怎么成?花姐……其实是很需要花姐同行的,但是花姐一向有自己的主意,她要学医就会推辞掉能够做女丞的机会专心行医,不能因为自己而强行改变她的人生。父母还是跟着自己的好……


 祝缨整了半宿,心里有个大概才回房去睡觉。


 她藏在心里的消息,连父母和花姐都不曾说的事情,没过两天京城就已然传出了些风声——政事堂给吏部下令,命吏部盘点天下州府县的官员情况上报,又盘点京城各衙司之年轻官员的情况上报。


 吏部忙了个人仰马翻。心里再有谱的人,要短时间内盘点出这样一份清单也是很吃紧的。


 吏部在忙的事,王云鹤在朝上公然上了一本,事态变得很明朗:年轻官员出京这事儿,一准要成。


 一时之间,整个京城都躁动了起来。


 出京并不是一件全然的坏事。许多人还特意想谋一个外差好丰富一下自己的家庭财富。也有一些人,钱权都有,但是对某地有执念,也会想去一下。又有一些人,觉得京城无法施展抱负,也愿意去地方上一展身手。有任职地方的履历,也有利于日后晋升。在京城,从六品不算什么,放到京外,就可能是一县的主政,全县都听他的。


 祝缨这个从六品在大理寺混得算不错了,在上司的支持下,拢共也就能管上二三百号人,还得给人当老妈子。到了京外,上县,人口过万户,县令从六品,跟在京城相比,那排场就完全不同了。


 一些人心思就活络了。


 出京又不是一件完全的好事。人生地不熟的,被坑被架空被戏弄被当地豪强压制的并不罕见。此外,大部分地方是不如京城繁华生活方便的。又有,如果一地出了个名人,县令也容易当孙子。再有,水土不服、人口减少、天灾人祸、租赋收入不足、闹盗匪……品级低一点的,是个大官路过都得点头哈腰,头上还有州府官员。运气差一点的,分到边塞,那就更刺激了。倒霉蛋出了京,远离天子与朝廷,大家把他忘了,这辈子也就这样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离得远了就没这种好事了。


 一些人打死都不想出京,死命琢磨着逃避。


 此事影响之大,祝缨回到家里都被祝大问及:“朝廷是要动真格的了?”


 祝缨道:“什么真格假格的?”


 祝大道:“我都听说了!瞧瞧,这上头写了。”


 他和张仙姑跟着花姐学认字,张仙姑先认些常见的、记账的,祝大识了几个字之后就开始看邸报,有时候看不懂就读字读半边,连估加猜。祝缨从来不知道,一个学问只有一瓶底水的老男人竟会对指点江山有这么大的兴趣。


 祝大说得头头是道:“王丞相要干,那就一定能干成了。瞧,年轻官员,哎,他要是把那个谁放到东北、某人再放到西北……”他仿佛比政事堂还要明白。


 祝缨道:“政令没下来,别到处说。叫御史听到了,又该参一条‘妄议大政’了。”


 “还参啊?”


 祝缨道:“对啊。不该议的不议,不该管的不管,议了、管了,也是会被问罪的。当年龚逆的党羽里就有被安了这个罪名的。”


 祝大目瞪口呆:“那咋还不如个老百姓自在呢?”


 “呃……老百姓更不能瞎说,不过,人多不太好管。真撞刀口上了,比官员惨。”祝缨说。


 祝大闭上了嘴。


 祝大不议了,到了二月初,吏部将两份单子递给了政事堂。祝缨也在寻找合适的仆人,长途跋涉,她打算带些书籍、铺盖之类的,那就需要车夫。到了陌生的地方,还得需要健壮的仆人。她还想要几个有点武艺的人,这个或许可以跟侯府拆借,又或者请温岳帮忙。


 她这头忙,那头又一封奏疏令朝廷上下议论了起来——始作俑者李泽的长子李彦庆上了一本,表示自己愿意外出去一偏僻的下县,去造福一方百姓。


 ——————————————


 李彦庆出孝比他爹还要早,李藏的案子移交到大理寺的时候,李藏都死了不短的时间了。李彦庆的爹和叔叔们都丁忧着,李彦庆过不去自己心里的坎儿,寻死觅活又恹恹生病,就算给他个官儿,李泽也怕他出纰漏。


 直到李泽自己也出孝,先给儿子安排个清闲小官干着,带到京城来自己看着,慢慢调-教儿子。放到别的地方,父子既无法同地为官,李泽就无法给儿子安排个位子。京城好啊,那么多的官职,只要不是在同一个衙门,就不用太避讳。


 李泽都想好了,他瞄的不是祝缨的位子,而是另一处的礼部的一个缺。


 他开始还担心段琳的安排未必奏效,郑熹还得出招,哪知王云鹤接手了!政事堂居然站在了他这一边。虽然儿子也算是“年轻官员”,不过他儿子老实,也不生事,上回闹事的也没有李彦庆,应该不会被派出去。


 这边老子算盘打得山响,那边儿子炸了个大雷:“我去。”


 等李泽知道的时候,李彦庆的奏本已经递了上去了。老子出的主意要年轻官员出京,儿子跟着上本请求出京,李彦庆的上司自然认为这是李泽的计划,想都没想就顺利让李彦庆把奏本递了上去,他没拦。钟宜是礼部尚书,李彦庆的事对他而言太小,他也没管。


 政事堂的名单原本里没有李彦庆。


 陈峦诧异地说:“他倒是有些气性啊。”


 施鲲道:“怎么?难道不是他父亲的安排?”


 陈峦摇头:“这孩子有些执拗。总觉得祖父续弦不妥。犟上了。”


 施鲲道:“倒是知道廉耻。”


 “只是性子有些痴,我就没安排他,让他安安稳稳在京。不想他竟有这等志气。”


 施鲲道:“那就加上吧。”


 王云鹤道:“给他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吧。”


 陈峦指着李彦庆的名字,道:“调令就从他开始吧!”


 三人默契一笑,一时惺惺相惜。


 三人给李彦庆选的地方不好也不坏,离京城也不近,跟李家的任何一个亲朋故旧也不沾边儿。完全是一个没有太多的关系,系自己跑吏部送大礼才能得到职位的普通人很有可能得到的县。县也不富贵,是个中县,户口数不过万。


 怎么看,都不像是个亲爹给计划好了的事儿。


 不少人一头雾水:难道不是李泽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