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福气

 “我还要再想想, ”头发花白的洞主喃喃地说,“散了吧。阿妹,你来。”


 赵娘子在哥哥面前十分乖顺, 她亲自搀着哥哥去休息, 对跟随而来的侄子侄女们说:“行啦,主意也不是一天就能定下来的,干嘛急在这一会儿的功夫?都散了吧。”


 侄子侄女们见状, 只得住了脚,又有几个不太甘心的,就在老洞主的住处外面徘徊不肯散去。


 洞主往窗外一望, 对妹妹说:“把窗户关上,看着生气。”


 赵娘子心中忧虑, 仍然笑道:“这么多好孩子,还要生气呢?”


 “真的有那么多的好孩子吗?”洞主反问道。


 他们这里虽然号称“洞主”, 也是沿袭下来的称呼,他们根本就不住山洞。就着窗外的月光, 洞主又看了一眼儿女,连连叹气。最后对妹妹说了一句:“苦了你了。”


 赵娘子道:“我并不苦, 过得挺好的。再不行我就回来, 家里还能不要我么?”


 洞主又叹了一回气, 不再纠缠这个话题, 他问赵娘子:“刚才几个孩子说的,你觉得哪个说得对?”


 赵娘子顿时认真了起来, 像是个课上突然被老师点了名的小学生:“还是小妹吧。”


 “怎么说?”


 赵娘子道:“拿到手的才是实在的。”


 洞主道:“对呀。我老了,可惜儿子们不顶事。女儿又……毕竟是个女儿。”


 “哼。”


 洞主笑道:“这么说你不开心啦?只要小妹有本事, 家交给她总比被别人散了的好!”


 赵娘子道:“那小妹要去看县令, 哥哥同意的?”


 洞主道:“我还想自己看看呢, 不看一回总不能放心的。毕竟是件大事。”


 “那……把小妹叫过来商议一下?”


 “好。”


 赵娘子出了门去叫人,侄子侄女们都围着她,一个劲儿地问:“姑姑,姑姑,怎么说?”仿佛一群鸽子。


 赵娘子道:“小妹跟我来。哎,你们几个,怎么还不去歇着呢?”


 侄子们还有点犹豫,老大依然觉得跟着刺史更有前途,老四已然改了主意,也想跟着去看看。赵娘子虎起脸来道:“都欠打了是吧?!!!”


 侄子们顿时作鸟兽散,赵娘子一点得意的心思也没有,反而发起愁来:这哪像当家人的样子呢?儿子不争气,怪不得哥哥会发愁。


 小侄女跟着赵娘子去见洞主,洞主正在屋里的火塘边烤火,抬眼看了看她们说:“来了?坐吧。”


 姑姪俩坐在洞主的两边也都烤火,洞主说:“小妹,你与你姑姑下山吧,早去早回。”


 “哎!”这小女儿二十来岁模样,眉眼间一片开朗之色,听到父亲同意了,更是一脸欣喜。


 洞主叮嘱道:“要悄悄的看,别叫人发现了。咱们的人过去那边的少,饼上洒芝麻,显眼。”


 赵娘子道:“这个您就不用担心了,小妹打一开始就装成我的侍女跟过去,再不对别人说。阿苏也在县城上学,我去看我儿子,别人能说什么?小妹就跟着我过去。”


 洞主道:“好。”


 姑姪俩也都很高兴,洞主脸上却一点喜色也没有,只让她们去休息。小侄女道:“姑姑,你那屋子很久没睡了,到我房里睡吧。”


 两人就到了小侄女那里,又说了半宿的话。赵娘子道:“小妹,你阿爸当家不容易,你可要帮他呀!你那几个哥哥,哎……你要当家,我一定帮你!”


 “小妹”笑道:“姑姑当真看我成?”


 赵娘子道:“我是看你哥哥不成。你阿爸比我大十几岁,我与你哥哥们一道长大!他们让你阿爸太累了!那是不成的!你的哥哥们,放到那个县里,也不能说是不好。多少财主富人家的儿子也不比他们强,却都能守住家业。整个家、整个奇霞,一眼看过去都是仇家,你哥哥们这样就成。”


 “唉。”


 两个女人叹息了一回。


 赵娘子就鼓励侄女:“他们不成,你就要当家!”


 “好!”


 赵娘子摸摸侄女的头发,道:“睡着,我再住两天再走,咱们再好好说说话,我告诉你一些那边的事儿。你要干成了与下面官府结盟的事儿,这个家也就当成一半儿了。”


 ————————————


 赵娘子的计划,以下山之前给侄女多讲一些县城的事项,以免太招人眼。


 早上一睁眼,身边的被褥都凉了,赵娘子揭被而起,问道:“小妹呢?”


 侍女恭敬地说:“去抓人了。”


 “她抓什么人?”


 侍女道:“人贩子。”


 赵娘子匆匆穿衣,催促道:“快,给我梳头,我要去见哥哥。”


 洞主早知道了女儿要干的事。老人觉少,一大早他就醒了,还没喝一口水女儿就过来了。洞主道:“你姑姑还要住两天才走,你起得再早也没用。”


 女儿笑着抱着他的脖子说:“我才不是急着下山呢,是有件事儿要做,阿爸,你答应我吧。”


 “嗯?你下山要干什么事?”


 “不,就在寨子里干。”


 “说说。”


 “小妹”道:“昨天姑姑来传话,那个县令说什么互相不捕猎奴隶?就是咱们寨子里也有捕猎奴隶的人了?他们拿别家人我不管,我要查查有没有贩卖咱们寨子里的人的!我跟姑姑下山之前,要先处决了勾结外人掠卖族人的叛徒。


 讨价的时候,山下官府手里拿着的咱们的人多,咱们就要吃亏。不能叫这些人在后面坏事。”


 洞主欣慰地道:“好。去吧。”


 赵娘子梳洗完毕,侄女正在满寨子的抓人。她侄女抓人是很简单的,奴隶贩子一拿,再细审。外面买卖人口合法,山里贩卖奴隶也不犯法,都是明着的。但是正如“掠卖良口”是犯罪一样,寨子里没有一个成文的法典,洞主家认为把族人卖到山下是犯罪,那就是犯罪。


 赵娘子站在旗杆下面往下看,见侄女活力十足,不由欣慰地笑了。远远地扬声道:“小妹,吃早饭了。”


 太阳升起的时候,“小妹”已把寨中奴隶贩子的头子抓了过来。与所有的“獠人”一样,她这一族里也是没有文字的,大家或用一些自己知道的记号或者是画画来记事。与山下人来往频繁又有心的人,也学一些山下的文字。记账、记事都用山下的文字。


 洞主家里也不是人人识字,赵娘子是下山联姻生了儿子之后才慢慢认得一些字的,洞主的儿子们只有一个能认数百字,“小妹”倒能识上千字。奴隶贩子因为要订契需要,也识些字。“小妹”从这奴隶贩子的家里翻出个账本来,上面虽然记得七零八落,她认字也认得不太全,仍能辨认出一些记录。


 她拿了账本给洞主看:“他们这群鬼!从下寨那里贩了人,竟不叫咱们知道!”


 洞主家自住主寨,手下另有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寨子也是听他的号令。在自己的地盘上,贩卖自己的人,这是不能容忍的!洞主道:“砍头!把他的头拿到各寨中给他们看!不许贩卖本族人!”


 “小妹”道:“且慢!”


 洞主问道:“你要干嘛?”


 “小妹”命人:“叫银匠来!”


 随从们唤来了银匠,“小妹”又命寨中人到寨中的祭祀的大广场上集合。当着所有人的面,命银匠把从奴隶贩子家中搜出来的一坛一坛的银子化了,命人将那个奴隶贩子绑在了木桩上,用铁钎子撬开他的嘴,将一坩埚的银汁子灌到了这人的嘴里。


 那人拼了命的挣扎,却无论如何也抱不脱粗重的木桩、捆绑的粗麻绳。挣扎得太过用力,麻绳将皮肤勒出了血,直到洇红了衣服、人被灼死,也没能从木桩上下来。


 “小妹”道:“阿爸,办好了。”


 洞主赞赏地道:“很好!”


 “小妹”跟着姑姑下山的事情遂成定局。


 当天,她号称要跟去姑姑家玩耍,收拾了行李、带着仆人,下山没多久歇息的时候就换了一身侍女的打扮,先跟赵娘子去赵沣家,在那里略住两天,再与赵娘子一同去县城。


 赵沣正在家里,将儿子的来信反复地看,仿佛看着赵家未来的光宗耀祖。他有点心痒,想去县城看儿子。又想妻子回娘家去了也不知道又会有什么事,等妻子回来交换了讯息,如果没有什么大事,他就亲自动身。


 “小妹”来得正是时候,赵沣毫不犹豫地说:“咱们一同上县城去。”


 赵娘子道:“等两天也不怕的。”


 话虽如此,他们也没有耽搁太久,没两天就又动身了。路上,“小妹”再三说:“只当我是个侍女,不要告诉别人我是谁。”


 赵沣道:“放心。”


 过不几天,一行人就又到了县城。这一回,再没从楼上掉个人下来落到他们的马前了。他们很顺利地到了赵宅,但是赵苏不在,他上课去了。


 打赵娘子上次过来,赵苏就搬到了西厢去了。赵沣夫妇此番就住在了正房,“小妹”做戏做全套不肯住客房,带着侍女住到了东厢。进了东厢,侍女就很有眼色地给她铺好了床、放好了行李,自己却在角落里打了个地铺。


 赵沣出去拜访士绅,赵娘子与“小妹”一处说话。她们讲的是自己族里的语言,外人根本听不懂。


 “小妹”说:“这县城可比咱们寨子阔气多啦!要是能结盟,就不必再担心争不过他族了。”


 “你看这县城还行?我还去过府城,那里比这儿要更好一些。”


 “先不用管他们,等咱们赢了那些野人,势力更大了,再跟什么知府、刺史打交道!现在只看这个县令怎么样,我看他管这个县城就挺好的啦,再悄悄地看两天,看看他还有什么旁的真本事。”


 “好。”


 ——————————


 县令的“真本事”有多少真不好讲,其中一项就是在京城的人缘还挺好的。


 祝缨正在县衙里拆看从京城里来的信件。


 将到十一月了,侯五终于从京城回来了,与他同行的还有郑府的几个家仆,他们一同押着车。车队到县衙前停下,引来了许多人的围观。


 人们小声地指指点点,嘀嘀咕咕。


 侯五风尘仆仆,跳下车来就冲门房嚷:“快!京里派了人来!侯府有东西磅来!快禀告大人!”他自己回头跟郑府的仆人低声说了句:“稍等,我亲自进去禀告。”


 祝缨在衙内就听到了外面的嚷嚷,她对曹昌说:“你和小吴去看看。”


 她对自家几个仆人已经放弃了,侯五在人情世故上仅强于祁泰,鬼知道他一路跟京城来人是怎么相处的。小吴机灵,官面上的迎接都能应付。曹昌与甘泽有亲,甘家在侯府的仆人里也有些面子。她不得不一次派两个人去,自己留下来问问侯五情况,再接见京城来人。


 侯五人情世故上让人叹息,办个差使倒是认真,他抱着一只匣子进来,说:“三郎,京城回信都在这里了!有王相公、陈相公的,有郑大人、裴大人的,冷少卿也叫人送了封来。王相公还叫人特意送了一个本子,说是刘先生写的,刘先生也有信。与我同来的是侯府的人,郑大人给了你几大箱子好东西哩!小曹家的东西,他们给捎了。小吴家里也托我捎了东西。还有金大郎家……”


 他手里拿的是信件,都保护得很好,物品则都在车上。跟他同来的并没有身份尊贵的人。


 祝缨听他说完了,道:“把信交给大姐收好,我一会儿去看。你也休息一下去。”


 她这才去见京城来人,京城来的侯府仆人她都认得,他们已与曹昌寒暄了一回,又打趣了一回。打头的小管家见到祝缨都说:“三郎清减了!怪不得七郎总惦记着呢。”说着,呈上了单子。


 祝缨接了也先不看,说:“一路辛苦,先休息,稍等一阵儿再叙话。”


 管家道:“三郎还是这么贴心周到。”又指着一口随身的小箱子,说里面是郑熹的娘郡主送给张仙姑的。交代完了才跟着曹昌进去休息。


 祝缨见县衙里的官吏都出来围观,道:“都闲着呢?”


 人们作鸟兽散。祝缨哭笑不得:“回来!过来两个人卸车!”叫了几个平时细心的衙役来,将车卸了,将几口箱子抬到二门前放下。


 衙役们抬着箱子有轻有重,都封得好好的,也猜这都是什么东西。几辆大车,拢共十来口箱子,县令大人赴任时的家当都没有这么多呢!


 关丞和莫主簿以及县尉等人也凑在一起小声讨论,莫主簿道:“何曾见过京城往这里送东西来的呢?”


 县尉也说:“可不是。不都得这边往上头送礼的吗?以福禄县这片地方,附近的人也没什么要求福禄县办事的,哪里还会送东西过来?”


 他们又问关丞的看法。


 关县丞道:“要我说?我能说什么?我就知道咱们大人能通天。”


 另几个频频点头:“不错不错,看刺史大人都碰了钉子呢。”


 一时之间,几个人都挺起了胸脯,觉得县令厉害了也就是自己厉害了。


 县令正看单子,郑熹不知道发的什么疯,给她送了一箱子的四季衣服,连佩饰都是全的,衣箱夹缝里又塞了一管玉笛。此外又有些绸缎衣料、精巧摆件。郡主给张仙姑的还是首饰,顺捎还给了花姐两件。有两口箱子里都是书。又有香料,另有半石的胡椒。


 衣食住行什么都有。


 祝缨觉得不对,叫来侯五询问:“郑大人问过你什么事吗?你跟他哭穷了?”


 侯五跟张仙姑、祝大吹这一路上京的事儿才吹了一半,被叫过来时还意犹未尽,猛听这一句问,道:“没有啊!哪能干那个事儿呢!咱这不是过得挺好的吗?”


 侯五这辈子也没过过什么奢侈的生活,到祝家之后才算安定了下来。问他,他也只会当面说:“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