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 独有的文化符号(第2页)

 据说这里的几块价值不菲的碑石,是当年小鬼子侵华时想方设法想盗走的,所幸没能得逞。同样幸运的还有在六七十年代那十年破四旧的大动乱时期,当时的住持性空大师,为了避免这些碑文被毁,把他们用土埋了起来,并在上面挂上豪迈的时代大字,这才能幸免于难,也才能让大家在今天能一睹这些碑文的风采。

 而在宝塔的东侧,则是号称价值千万的奇石:观音峰。

 观音峰,因“玲珑剔透、琉璃娟秀、籽若观音临驾、慈态善容、风韵万种”而得名。这块胜似观音的灵壁石,高7米,重35吨,有“姑苏之最”之称。

 似乎从张继的那首诗开始,钟就一直是寒山寺里最具代表性的东西,不管是钟声,还是钟鼎本身。

 当年张继听到的那口号称能响彻半个苏州城的唐钟,在一次次的战乱与大火中,早已去向不知。

 至今下落不明的唐钟,康有为在1880年游历寒山寺时却是给出了答案。他在一首七绝中写道‘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在题款中也写到了唐一人钟已为日人取去,说的正是这口唐钟已流入他国。

 而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制作了两口姐妹中,一口悬于日本馆山寺,一口送到寒山寺悬于大雄宝殿内。而他在赠钟铭文中说:“姑苏寒山寺,历劫年久,唐时钟声,空于张继诗中传耳,尝闻寺钟转入我邦,今失所在”。

 这个则是说的他听说了那口唐钟已到他国,到目前也是找不到在哪个角落。

 足以响彻半个苏州城的唐钟下落不明,而明代铸造的那口钟也早已在战乱中销毁。现在悬挂于寒山寺钟楼的,是清朝光绪年间所铸的铜钟了。

 时至今日,寒山寺的两大特色,除了各个时代、各大名家的碑文外,最多的就是摆放着各个时代的钟。

 不止钟楼和各个宝殿内,外面的一些连廊上也是成排的摆放,有的呈光发亮、有的锈迹斑斑。

 一些因为年代久远已经很破旧,却仍不失为这里的一个文化符号,这也许就是寒山钟声的因缘感召吧。

 如今,寒山寺每年底祈福的钟声,已经成为惯例,名动大江南北。还打破丛林规矩,增设敲钟的旅游项目,让更多的人敲响法器,为自己或亲人祈福,也许就如寒山和拾得一样,被当成了姻缘神,与人贴近了,才会有度化的因缘吧。

 因一首诗火了一座寺,同时这首诗及诗中所提到的钟声也成了这座寺里特有的文化符号。

 张继这个动荡中的才子当时所听到的钟声,在他笔下流露出来,跨越千年,至今仍在响彻着这座苏州城。

 不朽的诗歌,会一直被传唱,而古老的寒山寺,在这静谧的江南水乡里,抚慰着一份份不安的心。

 在这一声声的钟声之下,是人们对和平和美好生活的祈愿,也是对未知未来的憧憬。

 一千多年来,这个寺庙的钟声不曾断绝。

 而苏州这个江南水乡,也一样在继续秉承着自己的灵动与美好。

 有了人们心里的这份信仰,相信这个钟声能一直延续下去。

 直到下一个千年。

 再下一个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