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行 作品

第82章 著书传道,百家之师(第2页)

 乔微听后笑了。

 “你觉得重生会涨智商吗?”

 系统:是重生又不是进化,当然不会涨智商了!

 不过这话听起来怎么那么讽刺。

 好吧,就算是讽刺,以它家宿主的智商足以讽刺所有人。

 “行了,你别操心这么多了。”乔微摆摆手,“我已经在给自己找退路了。”不然她苦心孤诣地在钟太傅身上下这么多功夫干什么?

 ——

 另一边永城侯回到后院,范氏赶紧上前给他宽衣解带,又将茶水亲自端到永城侯手中。

 “我听说你又打斌哥儿了?”范氏对着永城侯劝道,“你有话不能和他好好说吗?”

 永城侯哼道:“他长这么大,连篇文章都写不好,我这些年给他请的先生都喂了狗了?”他本来就是军伍出身,脏话也学了不少,在他眼里这话就已经不算骂人了。

 范氏却不高兴:“你别这么说话,斌哥儿只是开窍晚,他是个聪明孩子。”

 “他聪明?是十一二岁了还让妹妹替他代笔?”永城侯提起这个儿子就犯愁,“我等他开窍?怕是我死都等不到他开窍!”

 “什么死不死的?你怎么净说胡话!”范氏出身清流世家,对这个武将出身的丈夫说话间总带着军伍间的混账词听不惯。

 不过她还是很高兴永城侯选择让长子从文的,毕竟她娘家一直都是诗书传家,她还是更喜欢自己父亲兄长那样的文雅人,希望自己长子也是如此。

 “行了,不说他了,他的事儿我自有打算。”永城侯对着范氏道:“你以后也别再让阿微给他代笔,他一个男儿做不好功课就该受罚。”

 “我没让……”范氏想要否认,但在永城侯摄人的目光下最终还是没说出来。

 “我听说前些日子岳母过府了?我没有回家招待是我的不对,回头我让人去范府送上赔礼。”永城侯对这个妻子的性子还是了解一些的,既然范氏寻人的事情不想让他知道,他直接相问估计不会有任何结果,只能拐着弯打听。

 范氏听丈夫这么说还挺开心:“你公务繁忙,母亲并未怪罪。”

 “岳母过府是有什么事情吗?”永城侯不经意地问道。

 “没什么大事,就是母亲听说你想要给斌哥儿寻书院,正巧范氏的族学也建起来了,问问你有没有意向。”范氏说道,“不过我拒绝了,你之前不是说想要斌哥儿拜师钟太傅吗?”

 “我指望着他拜师?”永城侯哼道:“那我准备的束脩估计这辈子是用不上了。”

 不过永城侯也看出范氏瞒着他不愿意说,他也不逼问,他想知道事情自有他的法子。

 “对了,我们明日带阿微去钟家拜访。”永城侯说道。

 范氏皱眉:“带阿微?不是斌哥儿吗?”

 “钟太傅看中阿微那篇文章了,斌哥对钟太傅的问题一问三不知,很痛快地交代了这是阿微写的,钟太傅就想见见阿微。”永城侯说道,他倒不觉得这是件坏事。

 钟太傅曾经三元及第,后在弘文馆授课,当时还是皇子的元和帝就曾受教于钟太傅门下。后来随着废太子事发,整个朝堂进入夺嫡之争,钟太傅不愿搅进这乱事中,再加上先帝后期糊涂,执政理念和钟太傅背道而驰,之后钟太傅就辞官归隐。

 随着元和帝上台,钟太傅被授予正一品的太傅官职,领文鑫阁大学士,又领太子授学的崇文馆,足见元和帝的看重,如今满朝都想要和钟太傅搭上关系,这可是简在帝心的人物。

 “那这样一来斌哥儿的名声怎么办?”范氏神情焦急,“早知道就不该让阿微把文章写得那么好……”

 一听范氏这么说,永城侯就不高兴了,这怎么能怪在阿微身上呢?最该怪的不应是儿子不求上进吗?

 所以即便知道乔微心有算计,永城侯都没有罚乔微,因为他觉得这一切问题都出在齐斌自己身上,当然他也有错,乔微做得不过是顺手推舟罢了。

 “文章上没署名字,斌哥儿的名声不会有任何影响。”永城侯看向范氏,“阿微很聪明,你不要小瞧她。”

 “她再聪明钟太傅还能收她为徒不成?”范氏不以为然。

 “我不知道。”永城侯不想和范氏讨论这个问题,“你只要明天带着阿微拜访钟家,不在钟家失礼就好,其他的自有阿微自己去闯。”

 永城侯不打算给女儿帮忙,因为他也不觉得钟太傅会收乔微为徒。他觉得女儿的性子太傲了,还是多受些挫折,以后才能乖乖呆在闺阁中,不然心太大对女子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见永城侯不想和自己讨论,范氏也不敢多问,她对这个武将丈夫总是有些惧怕的。

 第二日,因为齐斌之前被罚了蹲三个小时的马步,半夜才回床休息,所以早上没爬起来,永城侯一早就去上朝了,永城侯的姬妾和庶子庶女范氏都不耐烦见,都是令这些人早饭后再来请安,所以只有乔微和范氏在一起用早膳。

 “不是都告诉你要去钟家了吗?怎么穿得如此素净?”范氏看着乔微只梳了双丫髻,上面只戴了几朵小绢花,一身青色的衣衫,只在腰间垂了一块青色玉珏,其他的首饰一个都没有,神色有些不满。

 她之前告诉丫鬟让乔微穿那身红色百蝶穿花裙的,再配上一条五彩丝绸的发带,这样才有侯府贵女的气派。如果不是因为乔微年纪还小,很多首饰没法戴,她是会都给乔微拾到上的,因为她觉得只有这样才不会失礼。

 在物质上,范氏从来没有亏待过乔微。

 乔微泰然自若:“母亲,我是去拜会钟太傅的,听闻钟太傅喜好清雅。”

 范氏听后一愣,也觉得乔微说得有道理,就没再强求。

 “在钟太傅面前万万不可失礼,你出去后代表就是整个永城侯府的脸面……”范氏在乔微耳边不停地叨叨着。

 乔微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时不时地应一声,她这些年都是这么应付范氏的。

 见乔微应得认真,范氏有些微怔,她不由想起自己的亲生女儿,如果念安在这里,是不是也会像乔微一样听她教导?是不是也会长得如此乖巧漂亮?

 见范氏怔愣的样子,乔微就知道这位又在想女主了,她也不去打扰,安心地用饭。

 范氏也没有走神太久,用过饭后就带着乔微先去老太太章氏那里拜别,章氏自从老永城侯走后,就吃斋念佛,很少过问府中事情。

 直到女主回府,靠着前世的记忆一步步成为章氏最喜爱的孙女,章氏才开始离开佛堂过问府中之事。

 “早去早归,莫要失礼。”章氏只嘱托了一句,就不再说话。

 范氏和乔微齐齐应是,之后就离开了,等到永城侯派人通知他们已经下朝,范氏就带着乔微出发了。

 其实以乔微的手段,她只要想笼络人,不管是范氏还是章氏,她都有法子哄得这两人只认她不认女主,可是她都没有。

 对于乔微来说,她替女主挡了一灾,永城侯府养育她,他们互不相欠。至于再多的感情,那就要看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了,一切随缘就好。

 等两人在钟府下车,就见到等在二门处的钟家大太太。

 “夫人好,这就是贵府的姑娘了吧?可真是玉雪可爱,看着就让人喜欢。”范氏是诰命夫人,有品阶在身,钟家大太太才如此称呼。

 “哪里,你家的那几个大姑娘可个个都是才女,哪里是我家这个能比的?”范氏赶紧客气道。

 乔微笑着上前给钟家大太太行礼:“给您请安。”

 “快起来。”钟家大太太赶紧将乔微扶起来。

 随后钟家大太太带着范氏和乔微去拜见钟太傅的妻子钟老夫人。

 一番拜见后,钟老夫人招招手叫乔微过来,夸赞道:“是个钟灵毓秀的孩子。”她也是懂文墨的人,昨日好奇向丈夫讨来了小姑娘的文章,一看之下就明白为何这文章会被丈夫选中了。

 那篇文章的文笔不是最好的,甚至还有些稚嫩,但内容却是正对了丈夫的心思,她知道丈夫这是起了惜才之心,即便知道是个小姑娘,但还是不死心地想要见见。

 “您过奖了。”范氏赶紧谦虚道。

 就在这个时候,前院来人说太傅想要见见永城侯府的姑娘。

 “不要怕,他不吃人。”许是怕乔微紧张,钟老夫人开了句玩笑。

 乔微笑着对钟老夫人行礼后,跟着人离开。

 钟老夫人看着乔微离开的背影,突然笑了,她倒是希望丈夫能收下这个孩子。

 等到了前院,就见到钟太傅在和永城侯说话,旁边还有几个中年男子相陪,个个都身穿朝服,和钟太傅有些相像,应该是钟太傅的几个儿子。

 “齐微给钟太傅请安,给父亲请安,见过各位叔伯。”乔微没有丝毫害怕,脆生生的声音在厅堂中回响。

 钟太傅看向下方的女童,点点头,这番行礼倒不像是女子拜见长辈,而是弟子拜见先生,他觉得面前这个女童很有意思。

 “这篇文章是你所写?”钟太傅将乔微的那篇文章拿出来。

 乔微答道:“是我所写。太傅只给了题目让人做文,并未说只准当时在场子弟作答,我虽不敏,但对太傅之题也有一二想法,特意拜托兄长替我呈上。”

 旁边的永城侯听后松了口气,这般解释就是钟太傅也挑不出错。

 “可为何不署名?”钟涵可没被乔微带偏,不写齐斌的名可是能署上她自己的名字。

 “女子闺名不宜显于人前。”乔微说道:“我虽不介意,但礼教如此,总要为父母和家中姐妹名声考虑。”

 她要是敢在上面写上齐微两个字,怕是永城侯就要被气死了。

 “你倒是孝顺。”钟涵看了眼旁边的永城侯,他很明白乔微这话一半真一半假,闺阁名声固然是一部分,但是更多的是永城侯不愿意,若是真用了小姑娘的名字,他怕是见不到那篇文章。

 小姑娘不愿意揭自己父亲的短,他也不能不体谅。

 永城侯在旁边听得也有些脸红。

 “孝顺父母,为人子女的本分。”乔微恭声道。

 钟涵也没有追究乔微的意思,只是道:“我们现在来说说你这篇乐论吧。”

 “古之《乐论》中有载:致以治心。何解?”钟涵问道。

 “乐,心之本体也。以仁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之为一体,欣合合唱,原无间隔。”乔微答道。

 钟涵又问道:“何以作乐?”

 “制作礼乐,必具中和之德,声为律而身为度者,然后可以语此。”乔微又道。

 听到乔微的回答,钟涵可以确定这篇乐论确实是乔微所写。

 “你读过哪些书?”钟涵对着乔微问道。

 乔微明白之前是确认,现在是考教了。

 “已读四书。”乔微答道。

 听到乔微的话,永城侯赶紧上前道:“都是她自己看书的,我还没给她请过夫子,让您见笑了。”主要是乔微太小了,居然叫嚣着已经读过四书,他真是怕钟太傅觉得女儿大言不惭。

 钟涵摆摆手,示意永城侯坐下。

 “何为四端?”钟涵问道。

 “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耻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乔微答道。

 “何解?”钟涵又问道。

 “仁,人之心也。天地以生物为心,人以恻隐为本。此四端,首为恻隐之心,若无恻隐之心,便是漫无感觉,麻木不仁,以下羞耻、辞让、实非,俱无从发而来。”乔微拱手道:“恻隐之心,即为不忍之心,此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微以为身为学者,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耳。”乔微答道。

 钟涵听到这话笑了。

 立心立命,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

 这是他年轻时的豪言壮语,曾将此语挂在书房之中,时至今日,仍不改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