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欢太叔 作品

第四百八十三章 只能有一个胡惟庸(第2页)

 


    “起来,起来。”朱元璋不耐烦的摆摆手,推门就进永安宫,又急不可耐的往内室走。
 


    朱元璋松了一口气,提着的心却没放下,“多时能好,这天说变就变的。吴王年纪又太小,能不能扛得住。”
 


    一碗滚烫的药,朱元璋舀起一勺,轻轻吹一口气。再晾一晾之后,才送到朱允熥嘴边,“大孙,来张嘴,吃药了。”
 


    给朱允熥喂了最后一勺的药,碗里还有些药的残渣。朱元璋再要来些热水,倒进碗里,晃一晃碗,自己一饮而尽。
 


    父子到了角落,毛镶也跟着过来,朱元璋疑惑问道,“啥事,神神叨叨的。在那儿,咋就还不能说了。”
 


    听罢,朱元璋微微皱眉,转身去问毛镶,“咋回事,你这个锦衣卫,一个屁都没有。”
 


    和太子,忙于国事,已经十分操劳。如此小事,可不必报。再有,若是皇爷因此震怒,伤了大明朝与外蕃
 


    坐在旁边的椅子上,朱元璋面无表情,右手的两根手指,在椅把手上,不停的敲动。
 


    朱元璋冷哼一声,“礼部,他们若是真的有用,他们现在就应该跪在咱面前,跟咱请罪了!”
 


    他们假意臣服大明,以大明为宗主国,时代送礼,接受大明的册封,高丽(朝鲜)则暗地里背通蒙古。
 


    “倭国每年,都有遣使。他们的传统,便是带刀觐见。每年都是如此,臣不好多说。他们的天皇、将军”
 


    进了官场之后,渐渐的,也变的小心谨慎起来。伴君如伴虎,尤其是朱元璋身边,更是不敢有半点的马虎。
 


    但有一点,朱元璋始终不是十分满意。那就是朱标心中的这个“仁”字,分量似乎太重了。
 


    声问道,“孤问你,这倭人,除了跟着吴王,还干了些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孤告诉你,无论他们干了
 


    略微的迟疑,各国王子、使臣齐刷刷的跪下。只有倭国和高丽(朝鲜)的使臣,直愣愣的站着。
 


    朱元璋轻轻笑道,“不错,这名字挺好。咱身边有个太监,也姓朴,就是不知道,他是不是你本家呢。”
 


    “诸位来的路上,可有遇到什么难处。咱听说,你们中有的人,船还没到松江府呢,就被给劫了。”
 


    朱允熥有些费力的睁开眼睛,周围有些花虚。晃一晃脑袋,才能看清常氏的脸,“娘,孩儿想喝水。”
 


    “妹,咋样了。”常茂一直守在门外,几天也没离开。他不能进去,就只能扒着窗户在外头等。
 


    在床上躺了好些天,身子骨总是有些不得劲儿。现在能动弹了,朱允熥也想着活动活动筋骨。
 


    “三爷,皇爷下旨,沿海百姓,内迁十里,谨防倭寇。浙江、福建两省,加强海防。一有海警,信国公的
 


    二十五年之后,山东、直隶、北平、辽东,倭寇锐减。几乎所有的倭寇,都去了浙江与福建两省。
 


    常茂眼睛瞪得很大,发往各部审议的事,基本上就是敲定了的。这个时候,上书朱元璋,无异于否定朱元璋。
 


    朱允熥竖起四根手指头,“有啊,燕王带兵。皇爷爷放心,他是最好的人选。”
 


    若是放在平常,朝会上,一般是不准有太监进出的。可也有不平常的时候,那就是从各门传进来的军报。
 


    朱标皱一皱眉,常茂已经被革去爵位,按理来说,今日的朝会,常茂是不得进来的。
 


    朱元璋看一眼,从门缝处,能看到常茂站在门口,恭恭敬敬,心里头似乎也有了计较,“他打哪儿来。”
 


    “那日,吴王体热,咱呐,也留了个心眼。就只让常茂来看望,不让常升和常家其他人来,你知道为啥不。”
 


    常茂冷笑道,“我既然是胡说八道,那敢问你们那个国王,为何要引蒙古辽东兀良哈部入高丽(朝鲜)呢。”
 


    坐在上头,朱元璋把高丽(朝鲜)使臣的心虚,还有小动作,全都看在眼里。他知道,这事儿,八九不离十了。
 


    朝廷派去北平的增兵,一多半出自大都督府。其中,兵马指挥赵思礼便是之一。赵思礼来信,他在围城狩
 


    而朱元璋,也称朱棣,是朝鲜归顺之首功。而秦王暴虐,晋王染病,燕王朱棣实际上成了塞王之首。
 


    朱元璋更怒了,“蒙古,倭寇,高丽!大明朝,可不是泥捏的。咱忍你一次,忍你两次。”
 


    朱元璋手指着那个同样跪在地上颤颤发抖的高丽(朝鲜)使臣,“咱问你,大明朝,还有多少可战之兵。”
 


    膝盖与地面碰撞的声音,沉闷而有力。百人齐跪,奉天殿的地面,轻轻的颤动。
 


    地上的,无不是已经半百的老人,领头的魏国公徐达,更是带着病。他们为大明征战了一辈子,如今依然
 


    背身虽然已经弯下,但抬起的脖子,坚毅的眼神,依然在告诉世人,徐达,为大明,仍可一战。
 


    团的高丽(朝鲜)使臣,讥笑道,“问你,就你们那个高丽,够咱们砍的不。老子当年,去打王保保。就
 


    可真到了时候,护着他的,还得是当年这帮老伙计。瞧瞧那帮文官,杵在那儿,跟他娘的木头似的,一动不动。
 


    朱标有些犯难,“父皇,蓝玉虽勇,却极少统兵。且其性子暴躁,就怕出了什么乱子。”
 


    你在朝堂上,说的那些话,是谁教给你的。你平日里,斗大的字,不认得几个。让你多看书,你也不看
 


    粗鄙。于是,跑了趟吴王那儿,让吴王帮着臣,给加一加润笔。臣就想着,今日朝堂上,那么多的外蕃
 


    果然如朱允熥所说的那样,整个文官,除了为首的李善长,其余的人,似乎都不愿意加兵高丽(朝鲜)。
 


    见着常茂时,他们就猜,这是不是吴王在背后鼓捣的。毕竟,这位七岁的吴王,是越来越尚武了。
 


    “那是,臣哪能和吴王比呢。”常茂顺着朱元璋的话往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