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蛇怪 作品

第一百八十三章 千金买马骨

    郭承佑翌日行刑。
 

    行刑当日,他还在叫嚣着赵骏是当今权臣,是奸逆之辈,请官家开眼之类的话。
 

    但可惜的是官家听不到他的声音了,很快就被砍掉了脑袋。
 

    郭承佑死不足惜。
 

    大宋官员其实也不能算人渣遍地。
 

    至少北宋前中期的官员还是要点脸面,不会做得太过分。
 

    再加上朝廷的高薪养廉政策,所以史书里的宋仁宗时期,有名有姓的贪官污吏不多。
 

    更多的是像仁宗天团那样,一个个名留青史,成为历史上文臣的一段佳话。
 

    但能够在史书里留下姓名的贪官污吏,基本上都是很过分的那种。
 

    郭承佑光史书里的罪名就一连串,现在根据赵骏的实际查证,这都算是谏官和御史没有把证据查全了。
 

    毕竟谏官和御史没有赵骏那么大权力,他们也只能根据民间反应来弹劾,不像赵骏,直接抄了郭承佑的家,在郭承佑家里找罪证。
 

    因此相比于被此人祸害过的百姓,砍头都算是便宜这厮。
 

    不过他的死在亳州还是掀起了很大的风波,在地上方也掀起了很大的风波。
 

    毕竟一地知州,就这样掉了脑袋,在以往大宋,真算是少之又少。
 

    特别是郭承佑还是有背景的人,谁都知道他祖上是开国将领,妻子又是赵家郡主,同时还是皇帝东宫官。
 

    结果就是这样背景通天的人,都死在了赵骏手里,这位知院权势到底多大
 

    以至于亳州上下官员都战战兢兢,纷纷拿起了行动效率。
 

    原本那些即便不贪不占,却也是碌碌无为,人浮于事的官僚,一个个都好像勤政起来,上山下乡,四处慰问百姓。
 

    弄得亳州似乎一下子海晏河清,一副国泰民安的景象。
 

    只是赵骏知道这样的情况估计等他离开亳州不久就会旧态复萌,要想保持现状,还是需要朝廷派一个能干的亳州知州过来。
 

    所以他又上书朝廷,让朝廷那边好好选人,别整那些乱七八糟的过来祸害百姓,这种人有多少他砍多少。
 

    到二月下旬,赵骏安排了亳州事务,这才重新启程,往东南进入宿州境内。
 

    由于他的行踪已经暴露,干脆也就不再微服私访,大大方方地亮出自己知院卫队,一路向东。
 

    几乎是他刚到临涣的时候,宿州知州王素和宿州通判杨察就已经前来迎接。
 

    王素今年31岁,杨察更是才25岁,但这两个人却已经成为了一州的知州和通判,州府的一二号人物,可以说年轻有为。
 

    事实上虽然王素年轻,可已经在官场浮沉11年。
 

    他是天圣五年的进士,跟包拯、韩琦、文彦博等人是同榜登科,历任通判颍州、怀州、许州,又以尚书屯田中外郎,知濮州、鄂州、宿州,资历相当老。
 

    而杨察则是景佑元年的进士,现在也在官场上干了4年,后来由于政绩出色,又出知颍、寿二州,到庆历初,为江南东路转运使。
 

    也就是说,这个杨察从景佑元年考上进士,到庆历元年短短七年的时间,就从通判当上了一路最高级别长官。
 

    这就相当于后世考公上岸第一年观政,第二年当副市长,第七年就干到了高官。
 

    什么离谱经历
 

    赵骏当然不知道这两位都是牛人。
 

    王素和杨察都是历史上相当出色的清廉官员,史书上对他们赞誉有加。
 

    特别是王素,还是与余靖、欧阳修、蔡襄并列的四谏之一,在地方为政时政绩都很不错,只是显然不如范仲淹、苏轼这样的人出名而已。
 

    由于赵骏不怎么读宋史,只对欧阳修、范仲淹、苏轼、王安石等家喻户晓的人比较熟悉,倒是不太了解王素。
 

    不过他进宿州以来,沿途百姓安居乐业,虽然也有过得穷苦者,却至少比应天府、亳州好得多,也让他对二人颇有好感,充满了赞赏。
 

    宿州临涣县府衙内,赵骏看着下面站着的宿州知州、通判以及临涣县令等人,笑着说道“王素,我看过你的履历,去年你在鄂州做得很不错,不仅在朝廷赈灾公文来之前,开仓放粮,避免百姓饿死,还取消了计口售盐制度,令鄂人感汝德,这是好样的。”
 

    王素并未因为得到夸赞而感到高兴,面色依旧不改,落落大方地拱手行礼道“知院谬赞,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这本来就是下官该做之事,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
 

    “嗯,很好。”
 

    赵骏满意地点点头道“我是来的路上才知道你是王文正之子,王公“柄用十八载,为相十二年”,连官家都称赞为全德元老。现在看来,伱有你父亲的风范。”
 

    “谢知院夸赞。”
 

    王素又拱拱手说道。
 

    赵骏夸奖完之后,才环顾众人说道“诸位是不是很好奇,本院堂堂政制院知院,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何会微服离京,前往大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