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石坚 作品

第171章 诗仙李白登场,安史之乱正式爆发

    看到这里,大唐之前的朝代皇帝们,都有些惊讶。



    大秦世界之中,秦始皇见状皱眉。



    “诗圣杜甫?”



    扶苏也是满脸的疑惑。



    “一个作诗的,这些人至于这么激动吗?”



    诗和歌,古而有之。



    早在炎黄时期,就已经有了诗的出现。



    但那时候的诗,更多属于“顺口溜”的类型,纵然风靡一时,也不会被记载在史书上。



    直到周王朝时期,派出官员到各诸侯国采风,才编撰出了华夏第一首诗集——《诗经》。



    诗经之中有许多让后人耳熟能详的诗句,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等。



    但诗经之中的作品,作者名字早已失传,只能标注为“佚名”。



    直到战国时代后期,华夏才真正出现了第一个有名字的诗人,他就是——屈原。



    屈原距离秦始皇如今这个年代,也才不过几十年而已!



    换言之,对秦始皇父子而言,“诗人”是一个刚刚出现没多久,连诸子百家都挤不进去的行业。



    他们当然不可能对诗人有多么的重视,也无法理解后代皇帝对这个“诗圣”杜甫的狂热。



    汉初世界之中,刘邦看着密密麻麻的弹幕,摸了摸胡须,自言自语。



    “难道是那些腐儒,在后世又玩出了什么花头?”



    “不过说起来,这杜甫居然能引来如此之多的皇帝称赞,看来也是个大人物啊。”



    在刘邦面前,萧何曹参同时露出惊讶表情,异口同声。



    “好诗!”



    萧何忍不住赞叹道:



    “四句诗,竟将一切娓娓道来,尤有余韵。”



    曹参感慨道:



    “管中窥豹,见微知著,原来都应在这四句诗中!”



    刘邦闻言,翻了一个白眼。



    老萧和老曹就这点不好,无非就是比朕多看了几本书嘛,成天掉什么书袋!



    另外一个大汉世界之中,汉武帝一声冷笑。



    “呵呵,作诗这种小道,竟然都能被后世如此敬仰了吗?”



    “不过,这杜甫的诗句,倒是颇有意境。”



    “短短二十字,竟道尽了长安上层的繁华和下层的困顿。”



    “有此才情,能被敬仰也是理所当然。”



    此时金幕之中画面一转,又回到了华清宫。



    李隆基目光转向宴席角落,锁定某人身上,笑着开口。



    “李白啊,尔不是号称谪仙人吗?写首诗来给朕,咏叹一下这大唐盛景!”



    李隆基话音落下,一人随之起立。



    这人风姿潇洒,身着一身翰林袍服,表情恭敬中带着几分洒然。



    正是大唐翰林学士,李白!



    “既是陛下有命,还请让人取纸笔来!”



    很快纸笔取来,李白挥毫而就。



    李隆基看着墨痕未干的诗句,沉吟半晌,摇头道:



    “朕觉得不行。”



    安禄山闻言,便在一旁笑道:



    “你这李白什么身份,也敢自称谪仙人?”



    “陛下才是天子,真正的仙神后裔!”



    “也就是陛下心善,要不然早就把你这个冒犯天威的混账给杀了,哈哈哈!”



    李白闻言,脸色顿时变得极为难看,怒道:



    “安相公,尔乃大唐宰相,焉能说此粗鄙之语?”



    安禄山哈哈大笑,朝着李白吐了一口唾沫。



    “老子大字不识一个,生平最烦你们这些没事就以文化人自居,看不起我们大老粗的狗屁诗人!”



    李隆基挥了挥手,不耐烦道:



    “李白,你给朕下去吧。从今往后,尔不需要在翰林院之中呆着了,从哪来便回哪去。”



    李白闻言,脸色不由惨白,摇摇欲坠。



    他平生之志,便是想要辅佐君王,成就霸业!



    却不想,竟落到这般结局,被驱逐出长安。



    画面一转,李白坐在华清宫角落的厢房之中,旁边已经放着一个收拾好的包袱。



    他面前的桌子上,已经有一首写了大半的诗。



    默然良久之后,李白将这首诗的最后几句补全。



    “西施宜笑复宜嚬,丑女效之徒累身。”



    “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写完这首诗,李白又取出另外一张白纸,放于面前。



    一阵月光自窗外洒落,李白下意识地抬头。



    雪花纷扬而下,冬夜月色迷人,竟让李白一时间痴了。



    也不知过了多久,李白再度研墨提笔,写了另外一首诗。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写完这首诗,随手将毛笔扔到一旁,李白突然放声大笑。



    “毕生所求,不过君王一顾。”



    “百般迎逢,不如猪猡半句。”



    “且饮酒,去休!”



    李白猛然拿起一旁的酒壶,仰头咕嘟咕嘟,不停猛灌。



    也不知那脸颊映照月光之物,究竟是壶口溢出的酒液,还是壮志未酬的泪水?



    这一下,金幕之中,更是爆炸刷屏。



    【宋太祖赵匡胤:啊啊啊啊,是李白,诗仙李白!】



    【宋仁宗赵佶:昊天上帝显灵!此生得见诗仙真容,朕死而无憾矣!】



    大明世界之中,朱元璋不由拍案而起,脸上满是激动。



    “李白,诗仙李白!”



    “哈哈哈哈,朕何德何能,竟然能看到诗仙李白!”



    朱高炽同样也是无比激动,手舞足蹈。



    “是李白,祖宗保佑,竟然看到了李白!”



    大明群臣,无不轰动。



    “何其有幸,竟得见诗仙真容!”



    “啊,我死了!”



    什么激动得老泪纵横,又哭又笑,都是正常。



    更有甚者,直接兴奋到当场昏迷过去。



    朱元璋放声大笑,一连发了几十条弹幕,还不过瘾,又大手一挥。



    “快,取笔墨来,朕要作一首诗,抒发朕得见诗仙真容的感想!”



    朱棣在一旁听到这句话,突然想起了什么,嘴角不由抽搐了一下。



    朱元璋曾经写过一首诗。



    《骂文士》



    叽叽喳喳几只鸦,满嘴喷粪叫呱呱。



    今日暂别寻开心,明早个个烂嘴丫。



    一想到这里,朱棣心中不由涌起一股冲动,很想开口对朱元璋说一句:



    “父皇,就您这个水平,要不……咱还是别作诗了?”



    ……



    金幕之中,视频还在继续播放。



    【华夏五千年,最重要的文化瑰宝之中,必有唐诗和宋词在列的。】



    【而唐诗公认的两座最高峰,无疑便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这两人,都生活在唐玄宗的时代,都被后世无数人所敬仰,是当之无愧华夏最出色的文化大家。】



    【但以两人的绝世才情,李白只不过靠名声当了一个毫无用处只能在宴会上献诗暖场的翰林学士,杜甫更是只当了一个蕞尔小吏,一声颠沛流离。】



    【李白和杜甫两人,正是大唐时期无数寒门士子的写照。】



    【虽然大唐已经有了科举,但此时的科举完全被门阀大族所垄断,寒门士子纵然才情再如何出色,一个九品小县令可能都已经是毕生终点。】



    【在大唐前中期,凭借着所向无敌的军队和盛世富饶景象,寒门士子们纵然怀才不遇,也无处发作。】



    【可这种门阀对官员的垄断,到了灾祸频发,矛盾深重的天宝后期,终究还是不可避免地发作了出来。】



    看到这里,无数的弹幕瞬间刷屏。



    【宋太祖赵匡胤:李隆基真该死啊!】



    【宋仁宗赵佶:李隆基真该死啊!】



    【元世祖忽必烈:李隆基真该死啊!】



    【明太祖朱元璋:李隆基真该死啊!】



    ……



    看着无数弹幕疯狂刷屏,贞观世界之中,李世民有些头皮发麻。



    “怎么回事,就两个诗人,竟然能引来后世这些朝代皇帝们的怒火?”



    大殿之中,贞观群臣也是面面相觑。



    在场的大臣们,诗人当然也有不少。



    但作诗对他们来说,终究也只是小道。



    他们同样也理解不了,后世这些君王们对李白、杜甫这两位大诗人的感情!



    长孙无忌迟疑半晌,开口道:



    “陛下,要不……咱们对诗人好一点?”



    李世民沉吟不语。



    这位贞观大帝,在短暂的震撼过后,已经摆脱了这种情绪,关注到了金幕视频之中刚刚所说的最关键的一点。



    门阀对官员阶层的垄断!



    北周、大隋、大唐都是靠着关陇门阀的支持起家,这是公开的秘密。



    事实上,早在看到盘点视频晋惠帝司马衷那一段的时候,李世民就已经意识到了门阀的危害,也购买了《大明科举》。



    只是《大明科举》之中的那个科举制度,一旦真正实施,必然会遭到门阀的强烈抵抗。



    纵然是千古大帝李世民,考虑到大唐如今的实际情况,也是犹豫再三,如今尚未正式实施“大明式科举”。



    但这一刻,李世民的心中突然有了一种紧迫感。



    难道说,门阀发展到大唐这一朝,已经成为了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了吗?



    金幕之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李隆基见到了安禄山之后,对其越发信任,将安禄山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安禄山又呈奏章请求任命自己为闲厩使、陇右群牧等都使,也被李隆基全部批准。】



    【借着这些新任官职,安禄山暗中从陇右、楼烦等大唐马场调出了数以万计的战马,全部都送到大本营范阳。】



    【一个月后,安禄山离开长安,回返范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