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似乎不太可能(第2页)

 原本突袭袁绍中军迫使撤军的设想显然难以实现。他们唯有找寻对方的软肋。根据眼前态势推测,袁绍最为担忧的大概是后勤粮草供应。</p>

 李瑜慎重地说:“据我判断,袁绍粮草还可支持三四日。他或有可能撤退,但若仍有补给,他的决心很可能坚定。必须断其粮道!”</p>

 “主公,我们需尽快与夏侯惇汇合。首先稳定城池,提振他坚守的信心,另外给予实际支援,想必他在连番交战下也损失不少兵力。我们的增援将增强前线战斗力,多坚持一时!”</p>

 “其余部队可分两路行动,一路 扰敌之边军,另选一支部队秘密绕至后方,切断袁绍后勤供应线!”</p>

 曹操目光扫过其他将领,无人提出更好的方案,只能服从李瑜的提议。“贤士计谋卓绝。遵照施行!从东门引援,五千余兵力援助夏侯惇。”</p>

 夏侯惇身处绝境,城里残余的两千守军经历多次血战,已几乎丧失战斗力,伤痕累累,难以再战。援兵的到来仿佛溺水之人看到一根救命稻草,夏侯惇坚毅的眼神透露出一线生机。</p>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袁绍就休想破城而入!”</p>

 夏侯惇迅速调度兵马,遣散援军至城墙驻防,将疲倦之士替换下来休憩。此刻城墙上众人疲惫不堪并无实际效果,须确保轮流轮值,方可保持战力。</p>

 “好啦,你们苦战至此,快下去歇息吧。”</p>

 针对攻打袁绍主力军的任务,曹操并没有交给李瑜,因为他清楚李瑜虽然英勇,但也早已力战不止。</p>

 袁绍突围之后仍存巨大危险,因此他决定让自己亲力亲为,而非派李瑜去完成更需要战略考虑的切断粮草任务。对此,曹操语重心长地嘱咐:“三郎,你需切断敌人的粮草补给,尽量避免直接对抗他们的主战军。一旦遭遇强敌,要立即撤退,决不可贪胜。”</p>

 李瑜对这个重任心知肚明,微笑表示理解:“将军尽管安心,我自有应变之道,必不会出差错!”</p>

 二人随后分头行动,李瑜开始深思,仅依靠切断袁绍的粮草供给能否奏效?面对几十万大军,其中不乏精锐,即便决心顽抗,夏侯惇究竟能坚守几天?三天能否挺过粮草短缺之困?</p>

 李瑜意识到自己低估了袁绍。不论练兵技巧还是战略定力,袁绍均属于顶级人物,是一位真正的枭雄。要吓退他必须创造更大的危机,唯有后方危机四伏才有可能迫使对方撤军。然而时间紧迫,若想联系公孙瓒发起了突袭,估计赶往时机,再加上公孙瓒集结军队、进军南下,整个过程至少要七八天。</p>

 而那时可能夏侯惇早已力尽身亡,这让他心中忧虑。“这该如何是好?”他不禁叹了口气。这时斥候来报:“大人,发现袁绍的运粮队伍,请下令是否进攻?”</p>

 “队伍规模是多少?”李瑜紧问。</p>

 “民夫三千,士兵千人。”李瑜手头有一万余人骑兵,攻伐数千粮道人员,简直是易如反掌,怎肯放过这大好机会?“下达攻击令,全员突击,勿留活口,遇敌则杀!”</p>

 寻常情况下,运送粮草的百姓会被饶过,但李瑜此时没有囚俘的心情,决定袭击后不留活口,尽烧粮草物资。</p>

 望着满地狼藉的战场,李煜脑中灵光乍现,突然想到个能使袁绍被迫撤退的妙策。此刻,他要寻找公孙赞已是太晚,时机根本不允许。</p>

 但要是能让自己的军队化装成公孙瓒麾下的白马义从,定能震慑袁绍。毕竟袁绍最担心的就是遭到公孙戗行偷袭。利用他对敌方的猜忌和恐慌心理,无疑会让他心生退意以保自身安全。因此为了防备前后夹击,他极有可能选择撤军。</p>

 理清楚思路后,李煜果断地下达命令,改变军队行进路线,往北方疾进!</p>

 “传令下去,全体立即装备完毕,迅速奔赴上谷!”</p>

 “若有落后或延误,依法严惩!”</p>

 此刻的袁绍内心焦急不已,自己剩下的军粮已然所剩无几,支撑不过几日。若要在三日内无法攻克鲁郡,可能还没开打,他就先行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