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手头上八万精锐

 “手头上八万精锐,虽未必都能顺利带走,但能尽可能减少损失,已经是此刻的最佳目标!”

 “将军,我在城头巡视多日,看出曹操军队的南面包围还未形成密网,我们若径向南冲去,突围的成功率不低,对咱们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

 颜良思索过后,此举也恰好契合他的策略,当即下令集结军队,预备明日突围。

 根据现有的军情来看,总体战力虽有损耗,但仍有一定的突围希望。

 即便有所折损,也不致于全军覆灭,这已是对他最大的满足。

 颜良淡然吩咐道。

 “嗯,就照计行事!全体备战,明天我们从南方突围!”

 颜良一声令下,将所有士兵集结在一起,预备向南进行最后的奋力一搏。

 此时的李瑜,也在城外静默监视,时刻探查周围动静。

 之前他曾断定颜良突围绝无可能,但事无绝对。

 尤其是战场之上,变数丛生,他必须未雨绸缪,预防万一。

 于是李瑜亲自率领部队,不断巡查周边,很快察觉出周围潜伏了不少探子,他们大概率隶属于袁绍一方。

 颜良的兵马皆被困于城内,突围几成不可能,这让李瑜露出冷笑,命令手下一队精英去抓获部分哨兵。

 李瑜审问道:“你们应是受袁绍差遣而来吧,他近期有何动静?”

 俘获的哨兵神色为难地回答:“我军主上已知这里的事宜,正是派我们前来密切关注,并随时向其禀报这里的消息。”

 李瑜接着追问:“袁绍知道了此事,他的下一步会怎样应对?”

 被抓捕的士兵无奈摇头:“我们在情报层级仅属末端,如何知道重大决策,主上不会告知我们的。”

 李瑜思量着,既然袁绍已得知情况,局势将会剧变。

 尽管袁绍独断专行,不易接受意见,但也非等闲之辈。

 倘若颜良未事先知会,便私自撤逃,袁绍肯定会处死颜良以止损。

 但如今袁绍已得情报,可能会考虑维护自身核心实力而放颜良一条生路。

 鉴于颜良麾下的全是精锐,一旦脱逃,之后对抗袁绍主力,将成为一大威胁。

 基于这些考量,李瑜深知无论如何都必须严密监控,严防颜良突围逃走。

 他对身边的手下递了个眼色,所有人随即跟随李瑜回归军营。

 而另一边,曹操仍然策划着后续的进攻战略。

 第361章 围而不攻

 曹操听完李瑜的剖析,深表赞同,尤其是在经过两天时间验证后。

 颜良确实没打算突围,呈现出誓死一搏的态度,迫使曹操只得主动进攻。

 在见到李瑜后,曹操连忙招至一旁,面带笑意道:“郎君,咱们的战斗计划已筹备完毕,你快来瞧瞧吧!此前侦察人员回报,百姓如同你所言,不断扰乱颜良,他现军心不安,我们发起攻势,伤亡应可控,且定能一举获胜!”

 曹操对于这次的战略充满信心,他感到手中优势明显。

 无论是士兵兵力、军心士气,以及物资补给,都对他们形成压倒性优势。

 此外,颜良那边连老幼妇孺都在背后牵制。

 即便略有损伤,若能吞并颜良数万人的部队,也是大有所值。

 令曹操愕然的是,当他提出作战计划时,李瑜并未审视,径直置于一旁,表情严峻道:“三郎这是何意?你对此计划有何不满?”

 其实计划李瑜尚未细阅,又怎么会不满?他摆摆手解释道:“并非计划本身,如今情况生变!方才巡视时,擒获了一名袁绍斥候。

 审问得知,袁绍已得知我们这里的情况,估计他很可能已下达撤退指令给颜良。

 我们必须预防这样的变故。”

 “一旦颜良真欲逃窜,我军围攻尚未合龙,他就可能直插而出,这将令我们之前的所有筹划失去意义!”

 李瑜紧迫道,“

 立刻放弃原攻击计谋,加快包围合围,否则就真会措手不及!”

 听闻李瑜的警示,曹操脸色大变,仅半个时辰的时间,战局已悄然变化。

 面对这种突变,他们只能改变原先计划。

 “颜良麾下那数万人关乎成败,万万不可让他逃脱,我们必须立即将其拿下!”

 曹操下令道,“

 全体遵循号令,自此刻起暂停攻击,转为主动包围战术!”

 其他将佐略带迟疑,理由很简单: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多是为了进攻,军队布局和当前位置都以进攻为优先。

 骤然改变策略,转去别的方向包夹颜良,恐怕已难以适应。

 夏侯惇首先表示质疑:“主公,要调整部署怕是为时已晚,我们的侧翼兵马有限,难以为全面防护之需。

 若颜良趁机突围,我军难挡其攻势。”

 “我们未知他的突围方向,如果分散主要军队到四方包夹,势必将兵力削弱。”

 夏侯惇继续说,话语中透着忧虑。

 “要知道,颜良当前控制着整整八万的精锐部队,这些战士久经战阵,实力强大,除非有压倒性优势,否则拦阻他们几乎不可能!”

 “因此……拦截颜良需要确定他的突围方向,不然我们真的很难做到拦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