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一切都变了样(第2页)

 短短时间内,袁谭就沦落到龟缩江陵城中,不敢露头,只剩下孤立的城池坚守。

 此刻的袁谭满怀绝望,为实现父亲遗愿而来江东创业,却发现自己在这里几乎一无所有。

 他能力平庸,在对抗江东诸侯时显得无力,被接连打败,只能勉强守城,心中憋闷无比。

 袁谭望着长江滚滚东逝,内心悲鸣道:“袁氏之族,莫非命中注定葬身此地!”

 “不甘如此,却又无奈至极,我该如何是好,何至于来此受挫啊!”

 战不过又不能轻易投敌,若真如此,当初又何必来南方!”

 对袁谭而言,投降并非易事,如若先前降周瑜或孙权还好过投降曹操,至少那时能得到优待。

 面对强势的周瑜攻击,他显然难以战胜,局势愈发尴尬,拖延只是让命运更加艰难。”

 唉!”

 周瑜率军包围江陵城,审视城头,笑声连连:“我早知袁谭草包一个,未想他竟如此不堪一击。”

 “几个回合就已退避,想在江南立足争霸,妄想至极!”

 ”

 无需再跟他费舌,速降为上。

 给出最后一次机会,如愿投降,保你性命并保障家族安泰;否则,自食其果,静待败亡!”

 袁谭身边的士兵斗志全失,败仗接踵,无望反抗,只是静静等待着袁谭下令投降。

 他们不禁叹息:“早知今日,何须南来?”

 干脆投降曹营或许还能有转机!”

 袁谭听到部下的交谈,眼中满是凄凉,无可置辩,只能接受现实,已彻底放弃抵抗。

 然而就在这时,城北疾驰的马蹄声传来,袁谭误以为援兵至。

 登上城楼后,却惊讶地发现,不是江东孙氏旗号,而是荆州刘氏。

 他猜测,难道刘表要染指这片利益?

 周瑜没有立即决断,只能在城楼上静观其变,随后他察觉刘氏一族飞速靠近了周瑜,双方看似在热烈交谈,似乎还发生了颇为激烈的争吵。

 袁谭低语自言:“怎么回事,他们为何起争执?”

 面对刘表派来的使者,此时她满腔怒火。

 她手指着眼前的江陵城,疾声呼道:“刘景升,此刻要来调停?他竟未考虑其妥当与否!看吧,我的军队已然团团包围江陵,我随时可以攻占,若叫我撤军,我回去如何向主公交代,那些拼死奋战的手足又如何交代?”

 “无数同胞已逝于战场,胜利就在眼前时,要我放下,他怎能如此理直气壮!”

 周瑜心中对刘表求和之意深感恼火,他丝毫不准备接受这种和解的提议。

 在他眼中,江陵就像即将到口的肥肉。

 在此情势下退缩,对不起主君和那些英勇战死者,他绝不会有此抉择。”

 行,你回去转告刘景升,休想白费心机!”

 刘表毫无悬念地拒绝,他对和平协议全然不感兴趣。

 他的使者则是毫不妥协地回答:“我家主公之意,是要团结一致对抗曹军,这是我们首要之敌!如继续内乱,反成国家的敌人!我家主公定会集结军队,与江东军决一死战!

 不仅是我家主公的决心,玄德公亦有此意,你要想明白,是否决心与我们对抗!”

 提及刘备后,周瑜的确产生了片刻犹疑。

 这并非他惧怕刘备,而是两人兵力总合已足以压倒江东。

 孙权必须 江东局势,不会真个和刘表对立,而且他在出发前就承诺孙权早日回归。

 若刘表参与战事,即便周瑜获胜,短时间内也无法彻底解决,无论是在时间或全局战略上他都难以腾挪空间。

 面对困境,即使不甘愿,周瑜仍不得不接受刘表和平建议。

 他只能咽下愤恨:“哎!此次看在刘景升面上暂且饶过你们,但之前收服的土地决不可轻易退还。”

 回顾过往的胜利,这些城池已是他的囊中之物,他岂肯放手。

 使者明白周瑜的心意:“往昔已矣,不再追究,曹操未灭之前,我会尽力确保和平!”

 点头示意后,周瑜不再拖泥带水,径自带领军队撤离。

 他虽无全面收获,至少拿了几座城市,归去也算有个交待。

 使者抵达城下,望着城墙上的袁谭,他高喊道:“袁谭,我已经使周瑜罢兵,你在短时间内无须担忧!”

 四一六章 袁谭的心结

 袁谭凝望着城下的景象,内心五味杂陈,困惑不已。

 他并不清楚发生了何事,自己与刘表并无过多交往,在生死存亡的时刻,刘表竟亲自来援救他。

 袁谭感动至极,涕泗横流,旋即打开城门,迎见了刘表派来的使者,满怀感激地道:

 “刘使君此举,实乃雪中送炭,拯救了袁谭于危难之中!若非您的及时援手,我们几乎沦为周瑜的盘中餐!”

 使者微笑着解释道:“不必担心,我已经与周瑜达成了共识,在短期内他会暂时放过你们,但接下来我们要联手对抗曹操,请务必明白这一要点!”

 为何当初他不远千里而来,正是为了与曹操相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