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予 作品

第379章 搬家后新周期开启

    首钢产业园区其实很早之前就想要转型了, 冬奥申办通过了以后,这边的负责人就有点想法。
 

    直到2016年左右,奥组委才确定要在首钢建设体育、文化、科技合一的产业园区。
 

    同时, 这也是废弃的首钢焕发新春的好机会。
 

    “这里原来是一个车间,去年清理了一下,又把杂七杂八的东西都拆了, 留了天车梁和柱子。”祁寻春带队进入后,给大家介绍着。
 

    首钢里属于丛澜她们的训练场馆,名字叫做“四块冰”, 分别属于花滑、短道、冰壶、冰球, 也是冰上项目的四种, 大道的训练场地不在这个园区。
 

    这个车间的面积很大,原是一个老精煤车间, 长度有一整节火车厢那么长。
 

    “这地方好大啊”
 

    “哇塞,好帅啊”
 

    祁寻春“本来是有300长的,跨度我记得是有60多米”
 

    她说的只是这个车间的长宽,冰壶和花滑、短道的场地都在这里, 所以这个车间直接分成了三部分。
 

    冰壶则是在另一个地方, 它有一个专门的馆,还自带能塞五千个观众的观战席。
 

    四块冰的面积加起来在1800平米左右, 更别说冰球还不在这个车间, 空间大小是完全足够的。
 

    这个偌大的车间也被分作了两个区域, 进门就是热身区,旁边挨着的是冰面场馆区。
 

    丛澜“进来就是跑道啊”
 

    进门就是跑道,还有一块平面区域,那边摆放着热身器械。
 

    可以在这里做体能训练,花滑的也可以在这边做陆地训练。
 

    桑莹一看见旁边隔断玻璃后的冰面, 就笑了“又跟短道的挨着呐”
 

    祁寻春看向她“对,又跟短道的挨着呢。”
 

    在首体就是,最初一块冰两个项目用,后来分开了挤出了一个小场馆给花滑,算是彼此有了不同的冰面。
 

    制冰师也不用那么累了。
 

    现在来到了首钢园区,又给排在了一起,彼此紧挨着,要不是隔断墙上面的玻璃阻隔,扯着嗓子聊天都无阻碍。
 

    如果不是各自训练需要空间,这个隔断不存在也挺好玩的。
 

    入门这边其实还有一块高大的展板,上面的一部分是荣誉墙,丛澜是最显眼的那个。
 

    甚至旁边还摆着一个她的超大一比一立牌。
 

    一群人见到这么好玩的东西,立刻就跑了过去。
 

    丛澜“”
 

    别去拍了,真人就在这里,你们去那边拍什么啊
 

    去年整修的车间,然后改建和补充设备器械,一直到今年上半年才差不多完工。
 

    张简方这边本来说是六月份就可以进驻,但他不太放心这个装修的甲醛等。
 

    刚巧七月也要去夏训,寻思了一下,运动员们的东西陆续送过来,但是人就按在包下来的商冰那边凑合训练了半个月,之后就直接打包去云南基地了。
 

    丛澜还真的是第一次见到首钢改建后的样子。
 

    在场馆里逛了逛,崭新的冰面和训练馆,看着就让人心情愉悦。
 

    “跟搬新家了一样”沐修竹在一边说着。
 

    是啊,就跟搬新家了一样。
 

    首钢虽然只是一个让运动员们暂时过渡的地方,但这里也不是只为了这么一个冬奥周期,后续还想安排成为对外开放的冰上基地,不论是承接赛事还是让群众来这边玩耍、锻炼都好,到时候也能延伸他们想做的体育、文化、科技的三合一发展。
 

    张简方早先去开会的时候就知道这边要改建了,他暗戳戳塞了经费过来,以前的老旧场馆是在破基础上翻新打补丁,现在好不容易有机会换全新的地盘了,当然怎么好怎么来
 

    丛澜蹲下去摸了摸冰面“好漂亮啊。”
 

    非常漂亮,光洁如玉,一片银盘的闪亮模样。
 

    祁寻春“可不是漂亮吗新技术,二氧化碳制冰,连带着隔壁的几块冰,全是这个技术。”
 

    丛澜抬头,诧异“诶”
 

    她随身携带的神奇小空间里,最初就是这个技术,后来随着时间的变化,里面也经过了数次的更新。
 

    丛澜不太了解具体的科技,但看上面的系统日志,冰面是越来越好的,主要体现为她在里面已经快要六种四周全了。
 

    现实里她还不行。
 

    “什么是二氧化碳制冰”
 

    “有什么区别吗”
 

    一群孩子叽叽喳喳地问着。
 

    祁寻春“这个啊,我给你们找个专业的过来。”
 

    她左右看了看,让制冰师团队的人来给孩子们讲解。
 

    现在大部分冰场用的都是氟利昂等人工合成制冰剂技术,或者就是氨制冷剂技术,弊端除了污染环境以外,其实也有着冰面制作困难、不稳定、存在安全隐患等。
 

    早在19世纪就出现了二氧化碳制冰机,这么多年来不断发展,国外的这个技术已经算是比较成熟了,只不过在运用上存在问题。
 

    isu不用,是因为他们不行。
 

    张简方用,是因为前几年他就通过天津大学的该技术研究团队,联合企业进行了校企体育部门的合作,针对花滑场地进行专门的研究配置,去年就有了很大的进展。
 

    他很想在首体改这个东西,就是一直没有机会。
 

    得知首钢这边要搞新场地,张简方第一个举手同意。
 

    二氧化碳制冰技术不只是可以用在冰面场地上,其他领域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不过这个就不在张简方感兴趣的范围了。
 

    “节能40,而且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好处。”制冰师笑着说道,“冰面控温误差可以在05c。”
 

    丛澜鼓掌“漂亮”
 

    其余人“哇塞”
 

    花滑赛场的冰面厚度与温度,isu是有技术标准的。国内举办的赛事里,制冰技术团队早期都是邀请国外的人,现在陆续换成了国内的公司团队,c这些年的冰面也做得极为漂亮。
 

    但很多人都会忽略,冰面的均匀,也是有标准的。有的赛场边缘冰面软,有的冰面温度参差不齐,这些对运动员都是有影响的。
 

    一整个冰面的温度差,isu的规定是15c,但新技术下可以保证最高与最低的温度差只有这个标准的三分之一。
 

    而且还可以确保每个角落的硬度是均匀一致的。
 

    二氧化碳制冰技术与隔壁滑雪的人工造雪技术是一样,一直都被国外垄断。
 

    天津大学算是国内最早开始研究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热泵技术的,校企合作也是他们习惯了的章程,针对花样滑冰做研究,不算难,难的是落地。
 

    技术可以,应用存在问题。
 

    制冰师开始给大家讲述为什么这个技术很难,三分设计七分施工,关键还是要看怎么落在实处,整个制冰系统的铺设调试以及后续的运用,都有着层出不穷的问题。
 

    制冰师“速滑就用不了这个,他们的冰面太大了,暂时我们没办法做。”
 

    但未来肯定可以,冬奥的科技含量会越来越高,现在已经专门成立了相关的研究课题,也有专项资金支持,相关从业者必然会望风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