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翰林院的宁海 作品

第四〇三章 你想封爵不?德国人的评价(第2页)

 考虑到旷世奇功太过少见,没有奔头,所以为了增加一定的普遍性来提振、激励军民士气,朱泠婧认为如今有必要重新立个规矩。

 现在又没有古代父传子、子传孙的世官,所以用子爵和男爵来嘉赏那些立过大功的军人、学者是很恰当的。

 周长风也认同这一点,大明又没有建立公认的完整勋章荣誉体系,干脆就沿用自家的勋官、爵位吧。

 “陛下这个想法确实挺好……英明神武、英明神武。不仅前线是战场,后方的工厂也是战场,这种又光荣又实在的嘉奖很合适各种有功的人。”

 朱泠婧有些无语,“英明可以,神武就算了。”

 她仍然纳闷周某人这花言巧语、溜须拍马的本事怎么这样拙劣,按理来说应该很会讨人欢心啊。

 哎,没意思,好歹也是大明皇帝,想听些精妙绝伦的吹捧都听不到。

 随后她便向苏依依吐槽自己身边连个会说话的人都没有,后者表示爱莫能助,但给出了一个不算建议的建议。

 “兴许是您长期以来的言辞有些……苛刻,而且身份有别,即便是周待诏也不敢太放肆,其实陛下您直接问他就是了。”

 “那行,下回让他说,说不出来就罚俸。”

 也是在这一天,亚欧大陆的另一端……

 斯塔西侦查总局收到了德社驻应天公使馆首席武官贾斯特斯-科勒少将寄来的外交邮件。

 这份邮件中的报告是几位武官近半年来的总结,在于评估明军在南洋战役中的表现——以德国人的视角来看待。

 「……中国军队在进攻发起之前会实施中等时间炮击,普遍为一个小时;原则上,进攻时会有坦克协同,在空军单位有空闲时,还会有飞机参与支援。」

 「……排是中国军队最小的进攻单位,非常多见——荷属东印杜地区复杂的地形决定了这个特点。进攻以步兵连分散为前三角阵形布置,迫击炮会为其提供不间断支援。」

 「……士气高涨的中国军队拥有可观的行军能力,即使与德国步兵相比较也不落下风。马来亚半岛的战斗表明,在追击敌人的途中,中国军队只需要很少的时间进行休整。」

 「……一些中国步兵团的战术指挥十分呆板,其指挥官不具备现代化作战指挥的水准——他们会鲁莽的将可以掌握的兵力和火力全部施加在某一处,并过早的投入预备队。中国人自己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在野战状态下,中国炮兵的素质很高,炮击精度很高,但快速反应能力不如英国人;在静态攻城时,中国重型炮兵的协调效率出奇的高,这可能和他们在平时的独特的编组方式有关。」

 「……大部分中国步兵接受过步坦协同训练,但实战表现显着低于平时训练时,这或许是因为东印杜地区地形交错坎坷,同时中国装甲兵往往不喜欢慢吞吞的推进。」

 「……中国海军拥有强大的两栖作战能力,海军步兵的整体素质和装备明显高于陆军,指挥官的高水准指挥更好的发挥了士兵素质和武器性能。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德国人认为因为战例不足而无法完整且客观的评价明军的总体水准,因为南洋战役无法考验大兵团作战能力。

 贾斯特斯-科勒少将带头的总结报告给了总参谋部很好的依据,让他们对这个东方列强有了客观的认知。

 他们估计如果要实施对澳大利亚的军事行动,明军应该在第一阶段就投入至少十个步兵师和两个装甲旅,并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再增援五个步兵师。

 多余的运力不应该运送更多的兵力,而且运送、囤积尽可能多的军需物资,因为澳大利亚人有大概率在撤退时实施焦土政策。

 虽然没有和现在的美军交手,也没有关于美军实战表现的战例,但德国人理所当然的认为美军缺乏战斗力——或许步兵很勇敢,但打仗不是靠胆量就能取胜的。

 除此之外,当seetakt型舰载对空警戒雷达、freya型陆基对空警戒雷达、wurzburg型火控雷达的样品和关键零部件实物成功通过火车运抵大明的时候,作为交换,第二批钨、镍、钼精矿和一些武器样品也运抵了德社。

 矿石被迫不及待的工业部门接收,迅速分装在几列火车上运往需要它们的地方。

 而人民军武器局则要淡定一些,等到那批武器送到柏林以后才将之带去了武器局测试场。

 10具三七式战防火箭发射器、300发破甲弹、100发杀爆弹、50发人员杀伤弹、50发纵火弹,这就是交换协议中的武器的一部分。

 不过出于保密考虑,这些人员杀伤弹都是普通的碰炸型号,大明军器局没有提供自用的跳炸人员杀伤弹,但他们不知道德国人其实也已经在迫击炮弹上应用了跳炸技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实早在去年的时候,克莉丝就在报纸上注意到了火箭筒的存在,并设法搜集到了一些情报,并发回了报告。

 「根据多方信息,可以断定中国人已经列装了一种未知的步兵武器,我将简单描述它——通过搜集到的信息。」

 「它看上去似乎是一种火箭弹发射器,能由单兵使用,并具备未知的装甲侵彻能力——未经证实的流言声称,它能击穿10㎝的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