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翰林院的宁海 作品

第四二六章 立足之战告终;我很快就会回来的!

后明余晖正文卷第四二六章立足之战告终;我很快就会回来的!“这交战烈度都快赶上斯大林格勒了……”

 周长风小声感慨了一句,随后答复道:“截止今天中午,澳六师已被基本歼灭,但还有一股大约五百人的残部在负隅顽抗,预计能在明天结束战斗。”

 七成市区毁于战火,这座小小的港城不知道要多久才能重建如初。

 陆军第二十七步兵师在这四天三夜中阵亡官兵466人,日均高达117人之多。

 而历史上着名的功勋部队——近卫第13师在9月14日到9月22日这八天八夜间与德军血战到几乎拼光,实际阵亡总人数也不过为910人,日均113人。

 如此对比,可想而知二十七师这些日子究竟有多拼命。

 一场硬仗下来把整支部队打到失去战斗力,这实在是始料未及。

 大家一开始就知道澳军势必会坚定死守,早就做好了要付出较大代价的心理准备,可结果还是大大超出预期。

 在龙朔号战列舰会议室中,二十七师师正丁义平,一个平常热情豪爽、大大咧咧的中年人,在众将领的面前发话时说着说着嚎啕大哭起来。

 将领们都有些不知所措,大家都沉默着想不出该怎么宽慰他。

 敌军残部仍然死守在剩余的据点中,按照过去几天的经验,要将之全歼估计仍要付出大约三百人伤亡的代价。

 二十七师的野战补充营已经空空如也,仅剩下十几名士官和勤务人员在维持着剩下的架子,其余五百余士兵早就分散补充进了各营各队。

 即使如此,几天的鏖战让那些接受过补充的营队再度遭受重创,现在整个二十七师只剩下两个队仍可投入直接战斗,其余单位仅能勉强驻守自保。

 大明陆军一般对战时部队状况划分为三档,一级、二级、三级由强到弱。

 对于满编官兵197人的步兵队来说,人数≥130人为一级,具备足够的战斗力;人数≤60人为三级,不具备战斗力;介于二者之间的是二级,具备一定的战斗力,但不宜投入进攻行动。

 仗打到这个份上也没什么可说的了,周长风让二十七师的那两个队负责西南方向的辅攻,主攻任务则由陆战一旅承担。

 10月19日6:39,拂晓时分,阳光像扫帚似的在大地上自东向西扫过,天地间蓦地就亮了。

 停泊于肖尔湾的明军舰队做好了齐射准备,一根根粗细不一的炮口直指市区方向。

 响彻云霄的轰响犹如从天边传来滚滚惊雷,128㎜、144㎜、208㎜、400㎜的炮弹划出一道道曲率不同的抛物线,将澳军第6步兵师残部所在的那处住宅区和博物馆炸成了一片火海。

 随后,起飞自天市左垣号和北落师门号的三十多架舰载鱼雷机也客串执行对地轰炸任务,250㎏航空杀伤爆破弹爆炸时卷起的冲击波和烟尘比龙朔号发射的400㎜爆破弹更为高大。

 在毁灭性的火力准备之后,这片区域已经变成了月球表面一般,到处都是松软的泥土和大大小小的弹坑。

 澳军第6师师长理查德少将在前天就在转移指挥部的过程中遭到炮击而阵亡,多数军官也已伤亡,这支负隅顽抗的残部的指挥官只不过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少校而已。

 这儿已经没有高于地面超过三米的建筑存在,一切住宅与楼房都化作砖瓦碎片。

 两架刚刚交付服役不久的三九式重装炮艇机也仓促从本土转场飞来,机组成员都没有闲暇休息就匆匆投入了战斗。

 四个队的陆战队步兵从西北、正北、东北三个方向迫近,以十几辆三八式重型坦克为移动掩体,向任何敢于射击的火力点开炮扫射。

 对于那些隐蔽在犄角旮旯的敌人,士兵们又辅以手榴弹和火焰喷射器,一点一点地清扫藏匿于废墟间的敌人……

 艰难的战斗在当天下午告终,除了二十多个伤兵和三名军医勉强算投降以外,这股五百余人残部大部分都奋战到了最后一刻。

 “致电督府和朝廷吧,达尔文有组织的抵抗已全部肃清。”

 “是。”

 与士兵们相仿,身为主要指挥官的周长风也精疲力尽。

 残酷的战斗让他这些天没有休息好,现在只想给耳朵里塞团棉花,往行军床一躺,好好睡上一觉。

 尽管市区大半被毁,但达尔文港区码头的损坏程度却要轻微一些。

 当友军在市区与敌人苦战的时候,陆军第四工程旅也没有闲着,不仅组织了十几支爆破分队协助,同时还组织人手开始修缮码头。

 工程四旅预估大约十天后可以恢复四成的吞吐量,一个月后可以恢复到八成。

 舰队亦在仔仔细细地对港区周围海域进行二次筛查,清除残留的水雷,确保没有漏网之鱼。

 这座付出不小代价才夺占的港城,很快就能发挥其战略价值了。

 一架从北落师门号轻型航母上起飞的舰载俯冲轰炸机飞越了达尔文上空,飞行员看到的是一片被战火摧残后的荒废之地,尚未熄灭的余烬仍在冒着黑烟。

 飞行员和后座机枪手的心情都颇为复杂,从大战爆发至今这还是首次摧毁一座城市,虽然只是一座还不及大明本土随便一座县城大的小城镇。

 达尔文之战是大明尝试攻略澳大利亚的第一步,战役规模不大,但意义却是深远的。

 这也是整个浩瀚战场上的一角,在此期间,从北太平洋到南太平洋几千公里的广袤天海之间,双方数不清的飞机、潜艇、军舰都在行动着,整条战线上亦有诸多战果。

 在东瀛列岛的大阪、京都等地,美军的抵抗强度不高,明军和当地仆从军一路上高歌猛进,后者倒是士气高涨、愈战愈勇,美军及其在当地扶持的武装节节败退,很快就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