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翰林院的宁海 作品

第四二六章 立足之战告终;我很快就会回来的!(第2页)

 在马里亚纳群岛的关岛和塞班岛,陆战三旅只遭到了轻微抵抗。驻防关岛的美军兵力薄弱、武器匮乏,只短暂抵抗了半天就投降了,双方伤亡加在一起还不到一百人。

 在阿留申群岛的荷兰港外海,春分乙八号潜艇战果两开花,先后击沉了一艘美军油轮和一艘驳船。

 在威克岛以南海域,惊蛰乙三号潜艇在巡逻时被发现,被pby卡特琳娜水上飞机击沉。

 在巴布亚半岛的莱城,累计有两架三二式水上飞机和一架侦察机在执行侦察任务时被美军战斗机击落。

 美国人也好、英国人也罢,保住澳大利亚这一基地都是当务之急,澳洲的陷落意味着从今往后欧美势力将不存在任何跳板与据点来进攻大明势力范围。

 富兰克林和温斯顿一致认为必要不计代价集结强有力的军事力量来扞卫澳洲,从而遏制大明咄咄逼人的战略进攻姿态。

 虽然在战略上达成了共识,但在具体事务上英美两国却各有各的小心思。

 首先英国作为澳大利亚效忠的宗主国,理应承担保护义务,但显然自身难保的英国压根无法提供什么军事援助。

 所以澳大利亚与美国签订了《美澳航运及侨民安全协议》,美军第41步兵师和第8步兵师陆续进驻澳洲,这使得堪培拉和伦敦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而微妙。

 现任总理罗伯特-孟席斯爵士尝试缓和宗主国的关系,然而却遭到了多方反对。

 虽然他努力使国家上下团结,可因为没有欧战参军的经历让民众对其缺乏信任。达尔文被明军登陆、陷落不可避免,这更加激化了民意,人们非常失望。

 迫于压力,罗伯特辞去了职务,工党领袖约翰-科廷接任战时总理,他主张优先扞卫本土,避免愚昧且不合时宜地顺从宗主国。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两天,约翰在忙于筹划一系列的战时法案,而华盛顿则在和伦敦暗中较劲。

 双方就澳洲战区司令官的人选而各执己见,理论上美国人来担任是合情合理的,毕竟这是必须得抱的大腿。

 但伦敦方面觉得这只会进一步扩大美国人的影响力,所以坚决要求让一名英国人来担任,实在不行让澳洲人自己挑一个也可以。

 这深深地刺激到了美国人,让他们觉得受到了轻视——搞笑呢?白花钱的大冤种谁爱当谁当!

 恼火的华盛顿方面宣布暂缓对澳大利亚的军事援助,一下子就让英国人和澳大利亚人急了,赶忙表示人选还可以再商量。

 最终讨论的结果是——司令官由美国人担任,但参谋长须由英国人担任。

 伦敦方面几乎在第一时间就决定了参谋长人选——如今正在印杜担任第10集团军参谋长的克劳德-奥金莱克。

 而华盛顿方面也差不多,大家都立即想到了此时还在科雷吉多岛上指挥着孤军的麦大帅。

 尽管军政两界有不少人讨厌骄傲自大的道格拉斯,但大家也都承认,在如今的陆军将领中还真找不出比这家伙更合适的人选。

 战术战役本领、实战经验、资历,从各方面来说道格拉斯都是够格的,可以算是综合性将领,而且他的政治才能或许也很适合澳洲战区司令官这个位置。

 故而乔治-马歇尔向富兰克林提出建议,尽快让道格拉斯离开菲律宾那个鬼地方,转去澳大利亚担任协调英美澳三方的司令官。

 另外,立场摇摆不定的菲律宾总统也要顺带接走,免得他向大明投怀送抱,那会让合众国很丢面子的。

 实际上在这个时候,富兰克林甚至都已经打算用麦大帅的牺牲来成就美名了,刚好可以振奋军民士气。

 可考虑到道格拉斯如今是美国人心目中勇敢、无畏、自信的英雄将领,让他牺牲存在不确定因素,而且要是他拒不尽忠、被明人俘虏那可就糟糕了,必然会对军民士气造成沉痛打击。

 所以总统批准了撤离计划,正式下达明文指示,要求道格拉斯立刻撤离科雷吉多岛,将指挥权交给温莱特准将。

 有意思的是,菲律宾总统奎松决定提前支付当年许诺给予麦大帅的津贴,并额外增加一笔特殊酬金——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此举的目的不言而喻。

 他拟定了行政命令,让财政部账户上划出42万美元转入了道格拉斯在纽约摩根大通银行的私人账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显然,这事对外严格保密,毕竟要是那些在巴丹要塞区忍饥挨饿的美军士兵得知笨狗道格在这种情况下突然发了这一笔横财,怕是要直接把枪一丢举白旗投降了

 10月22日,科罗吉多岛指挥部收到了来自华盛顿、由檀香山转发的密电——内容是将道格拉斯的军衔晋升为中将,并命令他移交指挥权。

 「……潜艇将会来到科雷吉多,你必须启程撤离前往澳大利亚……你将在那里担任新的指挥官,指挥美国与澳大利亚部队……」

 这封秘密电报的署名不多见,竟是总统、陆军部长、陆军参谋长三人联名的。

 可麦大帅却表现得愤怒和不情愿,他大声嚷道:“愚蠢的决定!我的兄弟们还在战壕中战斗,他们却让我抛弃你们所有人……这是逃兵!多么耻辱!”

 极要面子的道格拉斯生怕这样离开会因为没有履行“在这里战斗到底”的诺言而导致从前好不容易立起来的光荣人设崩塌。

 韦伯斯特中校颇为无奈地劝说道:“长官,我想伱应该执行命令,这场战争仍然需要你。”

 “不,我、我的妻子、我的儿子将一直留在这里,只会有两种结果,要么华盛顿答应的援军抵达解围,要么我们战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