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郡公 作品

第1090章 不与民争利


  这一点,哪怕是在大乾也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别看大乾工商业搞的红红火火,但是大乾每年的财政支出里,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工商业所能够得到的资源支持,是远远不如农业所获得的资源支持的。

  大乾号召的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为的是什么?可不就是为了抵抗天灾,提高粮食产量吗,至于由此所带来的内河航运发展,那只是顺带的。

  大乾搞统一农业税,压制田租,这还是为了广大的农民能够活下去,由此带来的地主大量抛售土地,然后把资金投入到工商业里,也只是顺带。

  甚至就连是对外扩张,建立殖民地,提出什么全球战略,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缓解人多增长所带来的粮食压力。

  就连工商业本身,其实也是为了让大乾子民吃饱而服务的。

  工商业的发展,尤其是技术的发展,可以带来更加便利的生产环境,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交通水平,同时还能够让大量的大乾子民获得除了种田以外的就业机会。

  民以食为天!

  这一点楚行看的非常透彻,所以他哪怕是知道希望不太大,但是依旧支持王室理工学院在琼州府地区展开了杂交水稻的研究。

  而其他的诸多政策,绝大部分也是为了让大乾子民吃饱饭而服务的。

  要说大乾和前明等抑制工商业发展的封建王朝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么就是大乾认为工商业能够有效的辅助,乃至促进农业发展,从而提高民生水平。

  而前明等王朝就不是这么认为了。

  这也不是说前明等抑制工商业发展的封建王朝就有错了,实际上他们没错。

  在科学技术低下,生产力更为低下的时代里,工商业这东西,尤其是其中的商业部分,也就是寻常的把货物从甲地运输到乙地,这根本就产生不了什么价值,相反还会吸引更多人去从事商业,而不是种田,这样就会导致了农业人口减少。

  种田的人少了,粮食产量就会低,又无法从外部获得大量的粮食,而总人口却是这么多,这种情况下会发生什么情况?

  饿死人啊!

  但是在大乾里却是不一样!

  大乾的工商业,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革命初步掀开的前提下的!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是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海外贸易的展开,能够让大乾从外部进口大量的物资。

  工商业的发展,让大乾拥有了雄厚的财政力量,从而反过来辅助农业的发展!

  要不然,你以为大乾每年建设水利设施所花费的海量资金是从哪里来的?还不是从工商业里获取的。

  工商业发展,经济好了,财政有钱了,水利等各种基础设施好了,能够把下等田变成中等田,中等田变成上等田,而且抵抗洪涝、旱灾的能力也就更高了,这粮食产量自然也就更高了。

  尤其是在南方各省,因为种植水稻的缘故,对水利设施的依赖更加的严重,良好的水利设施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前提条件。

  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能够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开垦荒地,那是需要工具的,以前钢铁这么昂贵,哪怕是锄头、镰刀这些东西很多人都是用不起,但是现在呢,钢铁产量大幅度增加,钢铁的价格也是大幅度下降,这农具的价格相应的也是大幅度降低,如今哪怕是穷苦农民,也都买得起一把锄头。

  更何况,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让农具的发展逐步科学化,新设计或者是改进出来了一大片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农具,比如说稻谷脱粒机,由扬州机械公司开发并生产的一种器械,当然了,伟大的大王也是从中给予了一定的制导。

  这种脱粒机其实就是九十年代甚至是新世纪依旧有不少南方农村地区采用的稻谷脱粒机,一个木箱子上,有着一个插满了铁钉的木滚轮,通过齿轮和脚踏板连接,人通过反复踩脚踏板,即可带动滚轮高速转动,然后放入稻谷,谷粒会被直接打飞,被上方和前方的木板所遮拦后,落入下方的木箱子。

  这种稻谷脱粒机,虽然依旧是采用人力,但是其脱粒的效率比以往直接人力手持稻谷用力拍打的方式快多了。

  后来,扬州机械公司又是搞出来了专门用于脱麦粒的脱粒机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是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解放更多的人力去开垦种植更多的土地,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

  所以在大乾里,农业和工商业是相互相成的,并没有和其他封建朝代一样会发生距离的矛盾。

  如此也是进一步刺激了大乾工商业的发展!

  而工商业的发展,吸引了无数地主士绅们把资金投入到工商业领域当中来,工商业发展迅速,作为交通运输的最重要力量,船运也得到了爆炸式的增速!

  而这种增速从立国初期就已经是开始了,到现在依旧没有结束!

  大乾里的船厂不计其数,造船业也是国内唯一一个有大量民营资本进入的重工业。

  而进入的人多,资本也多,也是导致了市场虽大,但是竞争更为激烈,尤其是经过多年的野蛮生长后,很多船东也是恢复里理性,虽然他们依旧会挥舞着大乾王室银行的支票到处订购船只。

  但是对船只的质量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以前随便拉几个木匠造出来的船都有无数人抢的时代已经是一去不复回了。

  而造成这样的局面,是因为国内二十多家大型造船厂为了市场份额进行了惨烈无比的厮杀,这些大船厂资金雄厚,技术也强,造出来的船质量好,价格虽然高一点,但是在市场上有着巨大的竞争力。

  这种情况下,大量的船东都是倾向于订购大型船厂的船只,而大量的中小船厂,其实都是依靠着价格优势去竞争的。

  但是这种局面会维持多久?乐文小说网

  哪怕是赵进这个明眼人都知道,虽然造船业看似还处于黄金发展期,但是这种黄金发展期是不属于那些中小造船厂的,而是属于大型造船厂的。

  一旦市场需求没这么大的时候,还不知道有多少的中小船厂要倒闭呢。

  这种大环境下,贸然杀入造船业,风险可是不小。

  更何况,冯氏公司还是一家航运公司,和造船业可是不搭边。

  别看两者都是和航运扯上关系了,但实际上区别大了去!

  航运公司,听起来高大上的,但实际上就是花钱买一艘船,然后请上船长水手什么的,就可以运货赚钱了,基本没啥技术含量。

  而造船厂,这可是正儿八经的制造业,技术含量非常高的,没点技术可玩不了造船。

  如今大乾的造船业,经过这么多年的野蛮发展,早已经出现了不知道多少家造船厂,大型的造船厂都有二十几家,仅仅是长江两岸的大型造船厂就有十几家,黄浦江北岸短短数十公里的范围内,足足四家大型造船厂,大名鼎鼎的江南造船厂就是在这里。

  至于中小型的造船厂那就更多了。

  涌入的资本多,代表着竞争会非常的激励,如今很多没什么技术的中小型造船厂,大多也就是依靠如今的市场热度以及低廉的价格活着。

  而大型造船厂,无一例外都是在研究更先进的造船技术,提高船只性能,降低成本,以求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赚取更多的利润。

  一旦市场不好了,那些大型船厂也搞价格战的话,中小的船厂立马就能够倒闭一大片!

  这种情况下,冯氏公司跨行涉足造船业,风险可是相当大的。

  赵进是搞不懂冯氏公司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突然进军造船业,而且还是跨界进军造船业,不过他也不是什么商场中人。

  虽然他赵家的产业众多,不过赵家的定位依旧不是什么商业家族,而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除了他赵进外,赵氏的子弟基本都是一门心思的读书科举然后入仕。

  目前为止,除了他赵进外,赵氏一族,包括直系和旁系在内,已经有先后十多人入仕了,虽然大部分都还是在低级官员上混着,但是只要有实力,加上一些运气,再有赵进的帮助,以后不敢说都能走上高位,但是混一个中级官员还是不成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