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宗 作品

第475章 越窑瓷片

第475章越窑瓷片

“你问这干啥?”摊主的语气不算很好。

卢灿随口应道,“我看上面的印章,好像是嘉兴项氏的族本,刚好,我和项炳森的后人有旧。”

“我是姓项,不过,项炳森。。。。。。?不认识。”

对方连项炳森是谁都不知道,这话没法往下谈。

其实也可以理解,又有多少人能记得一百多年前的祖先,且不是那种很出名的那种?

卢灿挠了挠头,没再问,又将他的摊位翻了一遍,最后又挑出一本《经传释词》。

这本书的作者王引之,是清代乾嘉学派的著名学者,历任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礼部尚书,武英殿正总裁,嘉庆朝的重臣,谥号“文简”。

《经传释词》一书,阐释西汉以上单音虚词的用法,对复词和单音词的连用,在释文中也有提及。书中一共罗列了一百六十个虚字,对各字先说用法,后引例证,追溯其原始,再明其演变。因此,这本书是很严谨的研究训诂、语法的参考书目。

这本书成书于清代嘉庆三年,付梓刻印为嘉庆二十八年,学海堂阳文刻印。

四本书籍,对方要价三百八十元,开口不低。

骆兆平想要帮忙还价,卢灿拉住了。付钱之后,起身准备离开,卢灿还是忍不住回头问了一句,“你也姓项,和嘉兴项氏。。。。。。有关系吗?”

“好像是吧,听老人说,项家村是从江北搬过来的。。。。。。具体我也不清楚。”

嘉兴在杭州湾北面,杭州湾是钱塘江入海口,当地人习惯称之为“江北”。

卢灿还要再问,董一平却插话问道,“你说的项家村,是裘村公社的那个项家村吗?”

“你知道哇?”对方点了点头。

“得,我知道。”董一平推了推卢灿,几人遂即离开这一摊位。

这边货都已经买了,那边陈晓还在和对方磨价格,看来,第一家摊主有点难缠。卢灿掏出香烟,给董一平和骆兆平一人发一根,抽根烟等会,顺便聊聊项家村。

董一平就着卢灿的打火机点着香烟后,拔了一口,“巧了,我家婆娘的娘家就是裘村公社的,距离项家村不远,所以,这个项家村我还真知道一点来历。早年时候,两个村还因为争地,干过几仗,那是四几年的事情,我家和婆娘家刚下定(订婚),我还被拉过去助拳来着。”

说着,他自己也笑了。

南方宗族势力雄厚,两个不同姓村落之间,经常会因为争水争地打群架。

骆兆平笑着接口,“是嘉兴项家哪一房?”

“具体哪一房我不清楚,是不是嘉兴项家,我也不太清楚,不过,确实是江北过来的。据说是太平天国祸乱的时候,项家老小十多口人,躲到甬城。”

董一平掸掸烟灰,笑道,“如果卢先生想要了解的话。。。。。。我们今天不是还要去蒋家故居吗,回城的时候,刚好路过裘村公社,歇一脚,问问就行。”

难怪他说不用追问,这“顺路”还真好用,今天的行程,卢灿都“顺了两路”。

这边香烟没抽完,那边陈晓终于起身,手中拿着木雕葫芦和黄铜八卦走过来。

“多少钱拿下的?”骆兆平拿烟头的手点了点,亮光一闪一闪的。

“二十块整,怎么也还不下去。”陈晓将两件物品递给卢灿,自己则挠了挠头。

价格偏贵,想想陈晓那一嘴港腔,能压下价才怪呢。

骆兆平啧啧两声,“这么两件东西,折合我半个月工资。”

可不是嘛,八十年代初的工资,四五十块已经不错了。董一平也在旁边笑笑,这种货色,天一阁文物商店,肯定不收,陈晓显然被人黑了。

卢灿打着手电,看了看八卦和葫芦,轻笑一声,“还行吧,送到竹园街,两千港纸还是能卖到的。香江有不少风水法师,喜欢这种老物件。”

陈晓原本还很懊恼,听卢灿这么一说,顿时眉开眼笑。

董一平的烟头一抖,“这东西值两千港纸?”

“这是风水件,不能以常规文玩来算。”卢灿将东西递给陈晓,又补了一句,“下次还有这种事,让阿忠出面,你那一口港腔,谁听谁宰你。”

将买来的东西,分袋放好,重新出发。

随着国门的开放,古董文物行业的造假率,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增长。

虎园博物馆在过去一年中,遭遇三百多次赝品闯关的事情,这在前年都还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即便是眼前的甬城黑市,如此小的规模,赝品率都已经高达六成!涉及的种类,涵盖瓷器、字画、青铜器、纸本古籍以及玉器等。

虎园博物馆在过去一年中,遭遇三百多次赝品闯关的事情,这在前年都还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即便是眼前的甬城黑市,如此小的规模,赝品率都已经高达六成!涉及的种类,涵盖瓷器、字画、青铜器、纸本古籍以及玉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