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他做出决定

 宽裕,还要仰仗徐氏豪族支持,一旦把所有资金用在购粮上,军资可能入不敷出!”

 刘备理解这个道理,购买粮食物不是长远之计,但别无他路,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公佑,慢慢来吧。”

 他做出决定。

 孙乾默默接受了使命,未再多言便带着队伍出城寻找补给。

 刘备良好的口碑及他在治下采取的措施,让当地民众对他颇有关怀和善意,在出售后粮食价格相对合理。

 然而,徐州之地并非富饶,民众积蓄的余粮无法填满军需之浩渺大坑。

 无奈之下,孙乾必须扩展至更远地区,首选便是曹操管辖的青州。

 青州地广物丰,李瑜的系列改革后粮食大增,似乎是一条可行之道。

 孙乾对此毫不知情,他的每一个举措都在李瑜的注视之下,李瑜已洞察他意图:既然自家粮仓受损,缺乏存粮如何维生?现在竟求助于敌方,实属愚蠢之极。

 因此,李瑜对其计划了然于胸,对下属说:“一切明朗化,刘备粮草遭我摧毁,如今处境如火,病急乱投医来我处索粮,真是笑柄。”

 第393章

 “立刻将这一命令向下传递,密切监控这几个个人,并与沿途所有村庄沟通明白,近期我们须坚守粮食自给自足原则,一粒都不许出售到外界。

 如果抓到有人敢售粮,按反叛论处,务请他们三思而行。”

 每个村庄的人都捂住了装满大米的米缸,没有人愿意冒着危险出售粮食,这全因了李瑜的支持。

 对于他们来说,追随李瑜意味着生存和希望,现在让他们背叛,那是无论如何都难以接受的。

 因此,所有人都遵循着李瑜的命令,严守着自家的粮源,不轻易流露。

 即便孙乾口干舌燥,竭尽全力游说,百姓们依然铁心不愿销售多余粮食,每个人都表示自己的库存并不充裕,没可能卖出去。

 孙乾是个精明之人,察觉了这一点,他明白自己的粮价本就高于市价,如今人们宁愿留着粮食也不出手,肯定是受到了曹操的严厉指令,禁止外流粮食。

 无奈之下,孙乾唯有撤退到别处寻找粮食来源。

 然而各地军阀都已经归顺于曹操,李瑜是以官方身份发布命令,要求所有人严守保密粮食,绝不允许交易。

 在这样的形势下,孙乾任凭舌灿莲花,也无法买走一颗米粒。”

 “117

 周边军阀心知肚明,在这双重限制下,他们不敢有所异动,只有遵守命令。

 这给孙乾带来了巨大失望,只能抱着徐州人民援助的粮食,返回至徐州市。

 一见到刘备,他扑通跪地,满面忧色地说:

 “主公,我们已陷入重重包围,而且经济上已被彻底封印!”

 “我奔波于众多城市,无人愿卖粮。

 粮食商人也紧闭粮仓,哪怕出价高出市场几倍,也难觅一粒。”

 刘备顿时料想到,这是曹操作出的经济压制举措,显然他们粮食短缺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

 如果持续消耗下去,战局恐告急,若曹操发动攻击而无粮草,这场战斗便无以为继。

 令刘备感到沮丧的,不仅是军事压力,更是眼前的经济封锁几乎让他们束手无策。

 没有粮食能改变这个事实,任凭他再怎么焦虑,有钱也不易寻获。

 刘备发出一声深沉的叹息,感慨万千:

 “难道说还未开仗,我们便已面临失败?我……内心真不甘心!”

 作为汉朝皇亲,刘备始终引以为豪,他怎能在这个关键时刻逃遁,日后拿何颜面自称皇室成员?那无疑是辜负皇上的信任期待。

 在困惑和抉择之间,刘备还在摇摆,未知是否应撤离以及如何是好。

 此时此刻,李瑜已经筹划出下一手棋。

 对于李瑜而言,刘备的局面几乎山穷水尽,缺粮的困境迫使他只能苟延残喘。

 稍施手段就能给刘备造成灭顶之灾,李瑜的任务十分明确,就是要策动徐州市的豪强们反对刘备的统治。

 394章 全盘皆是大局

 在徐州所有家族中,陈姓无疑是最显赫的,身为陈家族长的陈登本人亦深知家族福祉的重要性。

 假如说动陈登倒戈,那么对于全城的安全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李瑜深思熟虑后微微一笑,对着身旁的随从说道:“立刻换上 行装,随我前往徐州,我要亲身与陈登会面。”

 同样乔装成商人,李瑜悄无声息地潜入徐州,直接朝着陈府前进。

 此刻的陈登焦虑不已,身为地方大族,徐州的粮食物资和局势他几乎一清二楚。

 城中的储备粮食所剩无几,而刘备依然未见有撤退或者归降的迹象,这样做无疑是想要带着这座城市一同陪葬?

 与刘备的关系,陈登自认为还是不错的,对他敬重有加,并认为刘备乃英雄人物。

 但现在形势所逼,假如真让刘备顽抗到最后,等到曹孟德攻占而来,他又该何去何从?是不是就得背弃刘备,那样做无疑成了忘恩负义的小人;但如果一味反抗直至败亡,全家都会受到牵累,这绝非陈登所能接受。

 他发出一阵无奈的叹息,“

 唉,刘使君过于坚持己见。”

 “如今虽没有陷入绝境,却已相差无几。

 但他依旧不肯屈服,令人感到棘手!”

 就在此时,侍卫通报:“大人,门外有人自称曹丞相府上的主簿李瑜求见!”

 陈登听见消息,目光一凝。

 如今的李瑜名声鹊起,无人不知他是曹氏集团的核心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