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久久不开口

 “我...”

 刘备欲言又止,久久不开口。

 他清楚地看到了陈登的真实心意:看似赠粮,实则暗示他应考虑妥协投降。”

 “118

 刘备明白,他并不怪陈登,对方并无皇亲身份,只是为家族长远利益考量,合情合理。

 关键的是,作为徐州势力首脑,陈登的态度直接影响其他家族。

 在缺乏其支持的前提下,刘备无法立足。

 陈登的态度已经非常明显,他希望刘备能够面对战败的现实,做好后续打算。

 刘备聪明之人,也明白局势已不可逆转,留在徐州毫无意义。

 他说:“元龙说得没错,顽抗只会让百姓陷入苦难。

 徐州孤城无法抵挡曹操,我也唯有南下。”

 如今江北的大部分势力已向南迁移,依靠水上天险与曹操抗衡,维护各自的势力范围。

 面对如此形势,刘备别无出路,只能如他人一样准备南迁。

 见刘备明智,陈登也不想破坏二人的情感。

 他是真心诚意对待,即使刘备远去,也会表达最后的友情。”

 阁下英明,考虑到徐州民众。

 如果往南至荆州,是再恰当不过的选择。

 不过路程遥远,您的粮草可能不敷所需,我家的存粮此刻即可转予阁下。”

 陈登的态度坦荡,即使在提出投降之时仍不忘表达与刘备的情谊,承诺在他离徐之际,仍会予以最后的帮助。

 这份情分,陈登无论如何都会延续到底。

 第397章 刘备的抉择

 刘备本就心怀仁义,而陈登愿意供应军粮,面对这种局势,他深感无力,叹息说道:“元龙,我衷心感谢你,此刻我要整顿军容,着手南行之事!”

 言罢,刘备赶紧招呼所有亲信将领,其中包括张飞、关羽等结义兄弟,一起商讨渡江南下的大计。

 显然,在黄河以北已无容身之地,曹操的力量过于强悍,与他对敌无异于痴人说梦,难以企及。

 投靠荆州的刘表不失为明智之举,他是汉室王族的一员,且与刘备私交不错。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相信前往刘表那里求援是有被接纳可能的。

 刘备忧心忡忡地说:“孔恭上回试图筹集粮草,却一无所获,咱们现在深陷曹氏的经济包围,四周围几乎尽是曹操兵马,如果我们继续滞留,恐怕只有 一途。”

 因此,刘备提出自己的方案:“我打算直指南下,寻求与刘景升联盟,这或许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你们怎么看呢?”

 大多数谋士赞同此计,毕竟现实所迫,明智之选;然而武将是另一番心思,关张二人不希望临阵脱逃,即使敌人势大,也不能因此低头。”

 兄长……你是让我们不战而走,直接逃亡吗?”

 关羽和张飞身为当世顶尖猛将,对这样的策略颇感不甘。

 他们认为即使眼下形势困难,但仍有数万久经沙场的军队在手,仓皇逃命只会让士气消沉。

 如今怕曹军尚不能战,日后岂不是更惧?拖下去只有 的结局,无甚益处。

 关羽说:“大哥,对于你的撤退主张,我们并无异议,曹操百万之师确实令人生畏,但我们不能因此毫无反抗地离去,否则太窝囊。

 我们必须设法反击,哪怕是微小的挫伤也好。”

 闻言,刘备静默思考。

 的确,若要撤走,曹操定会 ,设下埋伏出其不意攻击对方并非全无道理。

 只是需要考虑曹军实力强大,谁来领军追击,如何布局伏兵,这些问题需要精心讨论。

 决定之后,刘备说道:“好吧,就按你们的意思办,立刻通知其他人作好撤离准备,由你们两位负责断后掩护。”

 有了刘备的支持,关羽与张飞坚定了决心:“大哥尽管放心,曹操绝不能如愿赶上我们!”

 当即,刘备调集军队准备撤离,首派简雍南下联络刘表。

 他们这数十万大军需要安置之地,刘备岂能学其他诸侯掠夺江南土地?作为仁义君子,刘备显然不乐此道。

 因此,他打算让刘表先行安顿一处落脚之地。

 其余士兵大多数都被分派给关羽和张飞两兄弟去指挥,而刘备则带领家人和族人,准备一路向南进发。

 当刘备的动向落入李瑜眼中,这位一直在徐州城、陈登府邸旁观察的智士,不禁轻皱起眉。

 他低声道:“刘备行事迅速,似乎有意逃离!”

 “果然如暴风雷霆一般果决!”

 李瑜找来陈登,微笑启齿道。

 “元龙兄,若是刘备率军南下与刘表联合,那股力量必然极其强大。”

 “能否劳烦元龙兄设法留下刘备?”

 李瑜清楚,在徐州地界,陈登具有极强的影响,若得陈登协助在背后设障,滞留刘备的兵马并非难题。

 在他眼中,当今诸多军阀往南流散者中,刘备和孙权才是真正的威胁。

 其余之人犹如随波逐流,难以形成威胁。

 如果真能把刘备的主力部队拦截在长江北岸,对于日后渡江的行动无疑将大为减轻压力。

 相反,若刘备携精兵数万成功渡过长江,长江防线的防御必将坚固无懈。

 曹操虽有百万雄师,面对天堑长江怕也不易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