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情势已至此(第2页)

 他问道:“公瑾,你何时能结束此战回朝班师呢?”

 “122

 周瑜笑道:“仲谋,我知道你的顾虑。

 你不必担心。

 待我领兵出征,若一举成功,则可立即将袁谭的人头提回,为你解围。”

 “但如果不能一举获胜,我也会迅速回归,保证我们的后方绝对稳定!”

 获得了周瑜的确切保证,孙权终于安心下来,惋惜地道。

 “原本我还想在江东稳步发展,巩固自身统治,谁料会发生这种事情!”

 他叹了口气说,“

 现在我们也只好见步行步,每个人都谨慎行事吧。”

 言罢,孙权把调动部队的虎符交给周瑜,让他带领三万人马火速出战,“

 周将军,我等着你的捷报。”

 周瑜微微一笑,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率领大军径直离开了。

 周瑜一走,江南地区的战火全面爆发,黄权、袁术等人开始扩大各自的势力范围,江南一片混乱如同沸水翻滚。

 见到江南局势如此动荡,刘表满腔忧愁。

 眼下真正的敌人是曹操,如今面对强敌的突袭,同仇敌忾尚不可得,更不用说各立壁垒,这无疑是自取 !

 刘表心急如焚:“眼睁睁看着形势至此,这些蠢货竟然还要分庭抗礼!”

 “曹操大军即将南侵,真的要坐视他们被一一扫荡?”

 刘表痛心至极,决定以他的名义致函江南各大军阀,试图调解他们的争斗,至少避免进一步冲突。

 否则一旦战争持续升级,一切都将无法挽回。

 这时,一名下属前来汇报,“

 主公,最新消息,刘备已在西方的夏口现身,他正向荆州赶来!”

 犹如看到希望之光,刘表深深地松了口气。”

 太好了,我威信不够,若仅凭襄阳之力安抚江南方面矛盾,恐难令人服。

 但如果加入刘备…那就不同了。”

 刘备作为当代豪杰,如能挺身而出,必然能在江东平息局势,共抗曹操,确是最好的方案。

 刘表搁下笔不再作书信,急派使者去召唤刘备。

 此刻,已进入荆州的地盘的刘备一颗忐忑的心总算放松了些。

 他看到男女老少都安然返回,欣慰至极。”

 唉,辛苦在徐州安顿,刚要展开局面,却演变成如此局势!”

 孙乾等人连忙开口劝说:“主公,曹贼势大,我们难以对抗。

 如今能全身而退已非易事。”

 “听说刘表大人已多次邀请你了,赶紧前往荆州与他深谈,合力防御曹操之事,这绝非儿戏啊!”

 刘备点头应允,不再耽搁,立刻带着卫队直奔荆州而去。

 与此同时,李瑜依旧默默研究着战船的改进,搜集朝廷过去存留的所有战舰制造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精心改造那些设计图纸。

 很快,改造完成后的图纸出炉,但这让李瑜深感困扰,尽管已全力以赴改造,似乎意义不大。

 由于他们如今所在的兖州并无能建造战船的船坞设施,

 这意味着李瑜无法立即检验自己的设计图纸,

 这让李瑜感到极度沮丧,好似长久努力付之东流,他哪会心情舒畅?

 无奈,李瑜轻叹道:

 “唉,绕了这么多圈子,最终我们连一个船坞也没有!”

 “这怎么办呢,总不能抵达江南后再去想办法造船吧?”

 李瑜明白,若是此刻他们真正以这样的状态抵达长江,无经过任何操练的水军必将陷入绝境。

 北方许多士兵未经训练,在直接驾驶船只渡江时恐会迅速崩溃。

 然而,由于没有现成的选择,李瑜不得不亲自着手创建。

 他迅速找来曹操,将自己的构想告诉对方:

 “主公,有关水兵训练与船只制造之事,我们必须立即付诸行动!”

 曹操历来尊重李瑜的观点,平静点头表示支持,并说:

 “不是早就说了么,你需要做什么,放手去做便是,不必征询我。”

 “直接告诉荀彧你需要哪些资源,他会帮你预备妥当!”

 面对修建大型船坞这一重大任务,李瑜毫不含糊:“周工已完成打造战船的设计图,只需建造了。

 但目前兖州未有适合作业的船坞,如果从零新建需大量人力、资源,我与荀彧皆难以抉择,还需主公决定。”

 听闻此话,曹操没有立刻答复,默不作声片刻。

 尽管他对南方事务不够熟悉,但船坞的工程他明白所需时间非短期可及,即便此时行动,显然为时过晚,可能带来额外的损耗。

 于是,曹操提出:“阿三郎,这个想法是不是还需仔细斟酌一下呢?”

 “我觉得没必要建造新的船坞。

 直接攻打荆州更好!”

 “我们现有兵力有限,新建船坞耗时太久,而刘表手中确有不少战船。

 抢夺过来直下长江,岂非事半功倍?不仅能解决船的问题,而且还能减少诸多周折,为何不在行动上下狠劲呢!”

 “以我等现有的军事实力,征服刘表应该不在话下!”

 曹操作出这样的决策并非空想,实际有效且省时,他的将领也大都倾向于这个方案。

 于是大家一致试图说服李瑜,放弃这个不现实的构想:

 “大人,我们理解您的打算,自主建设船坞确有其保障,但是实在太耗费时间了。”